金剛經講義
主講:衍空法師 1993 香港文化中心
目錄
內容 |
頁數 |
內容 |
頁數 |
佛法的判攝 |
2 |
法相辭典:瑜伽地五種 |
49 |
與鬘童子的問答 |
3 |
六祖壇經:智慧與煩惱 |
49 |
虛雲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記 |
6 |
佛典菁華錄:發心菩提 |
50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懷妊喻 |
6 |
大智度論:供養佛僧 |
51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正女失期喻 |
7 |
雜阿含經:不壞淨相應 |
51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翅未成就喻 |
7 |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 |
52 |
維摩經弟子品:迦旃延 |
8 |
六祖壇經:離相、離空 |
52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
8 |
經集:純潔及至高八頌經 |
53 |
金剛經科判 |
9 |
維摩經;心淨則佛土淨 |
54 |
彌勒菩薩八十行偈 |
17 |
大智度論:釋三假品 |
55 |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
33 |
南傳羯臘摩經 |
55 |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 |
43 |
覺林菩薩偈 |
55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舍利品 |
44 |
大智度論:釋一心具萬行 |
56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薩陀波崙品 |
45 |
菩薩修行時間 |
57 |
指月錄:德山禪師 |
45 |
傳燈錄:慧可覓心 |
57 |
大智度論:「金剛」義 |
46 |
傳燈錄:達摩廓然 |
57 |
六祖壇經:「般若」義 |
46 |
小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深功德品 |
58 |
高僧傳:鳩摩羅什 |
47 |
指月錄:仰山水平 |
58 |
大智度論:般若二種 |
48 |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曇無竭品 |
59 |
大智度論:五種菩提 |
49 |
如是知 如是見 |
60 |
稽首
人天教主釋迦文 金剛般若諸佛母和合千二清淨眾 佛子至誠歸命禮我今稟持如來命 隨喜法王演聖教飯僧無學無方便 冀能闡釋一微塵上報四恩度含生 仰望慈悲賜吉祥但願見聞善知識 皆發無上菩提心以此金剛湛徹力 破盡法界諸塵勞圓滿成就妙蓮香 同入毘盧性海中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佛法的判攝
學佛五類人 |
動機 |
法理 |
行相 |
人乘天乘 (人天乘) |
祈求人間天上的福報。 |
種善因得樂果及以誠心感召佛菩 薩的悲願。 |
持五戒,行十善,禮拜及祈求佛菩 薩的加被。 |
聲聞乘緣覺乘 (解脫乘) |
畏害老病死等 苦,急斷煩惱,願速了生死。 |
以修行戒、定來降服煩惱,觀生命為無常、為苦而證 「無我」的解脫智 慧。 |
精勤修習戒、定、慧及八正道等,遠離一切煩惱的因 緣。 |
菩薩乘 (大乘) |
欲令一切有情皆得安樂及趣向佛道。 |
能利益眾生的事業皆欲成就。以信、願、大悲和智慧為度生的工 具。證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 甚深般若。 |
乘其悲願,受生三界,行六度四攝;深入社會,廣結善緣,恆為眾生的良師益友,負起化此惡世為淨土的大 業。 |
註:判攝主要是以修行者的動機或發心來作依歸。法理與行相無實一定的界線。大能容小,但小就不能容大了。如受持五戒是五乘共通,菩薩何嘗不修戒定慧。但長期流轉生死及廣度眾生的大業就非急求解脫的聲聞行者之悲智所能支持。
與鬘童子的問答
譯自巴利文中部經第六十三經
(節錄自原始佛典選譯)
我這樣聽說:
有一次,世尊在舍衛城衹樹給孤獨園駐錫。鬘童子尊者正在僻處坐禈,忽然心生一念如次:
這些理論世尊總不解釋,將它們擱置一邊或予以摒斥,就是:世界是永恆,世界是不永恆;世界是有限,世界是無限;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靈魂是一物,肉體又是一物;聖者死後繼續存在,聖者死後不再存在;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這些理論世尊並未為我解釋。世尊不為我解釋這些理論,並不使我高興,對我也不適合。因此,關於這件事,我要到世尊那裡去問他。如果世尊為我解釋:或說世界是永恆,或說世界是不永恆,或說世界有限,或說世界無限,或說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或說靈魂是一物肉體又是一物,或說聖者死後繼續存在,或說聖者死後不再存在,或說聖者死後既存在亦不存在,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那末,我就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如果世尊不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或者世界不是永恆… 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那末,我就要放棄梵行,回去度那世俗的居士生活。
於是鬘童子尊者在傍晚時分,從僻靜處起身,走向世尊所在。到了跟前,他向世尊行過禮,恭敬地坐在一邊。坐定後,鬘童子尊者就向世尊這樣說道:
「世尊,我剛才在靜處坐禪,忽然心生一念如次:有些理論世尊總不肯解釋,將它們擱置一邊或予以摒斥,那就是:世界是永恆,世界是不永恆…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這些(理論)世尊並未為我解釋。世尊不為我解釋這些理論,並不使我高興,對我也不適合。關於這件事,我要到世尊那裡去問他。假使世尊為我解釋:或說世界是永恆,或說世界不永恆…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那末,我就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假使世尊不為我解釋,或說世界是永恆,或說世界不永恆…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那末,我就要放棄梵行,回去度那俗世的居士生活。」
「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永恆的,就請世尊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的。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不永恆的,就請世尊為我解釋世界是不永恆的,如果世尊既不知道世界是永恆的,也不知道世界是不永恆的,那末,不知道(這些事)沒有這種見地的人惟一正直的做法,就是自己承認說:『我不知道,我沒有那種見地。』
「如果世尊知道世界是有限的 』
「如果世尊知道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 』
「如果世尊知道聖者死後繼續存在 』
「如果世尊知道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就請世尊為我解釋如何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果世尊知道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就請世尊為我解
釋如何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如果世尊不知道,那末,不知道(這些事)沒有這種見地的人惟一正直的做法,就是自己承認說:『我不知道,我沒有那種見地。』」
「請問,鬘童子,我從來有沒有向你說過:『來吧,鬘童子!到我座下來修習梵行,我為你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
「的確沒有,世尊。」
「那末,鬘童子你是承認我沒有向你說過:『來吧,鬘童子!到我座下來修習梵行,我為你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而你也沒有向我說過:『世尊,我願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但是世尊一定要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或說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既然事實是如此,驕慢的人呀!你這樣怒斥誰呢?
「鬘童子,不論是誰說這樣的話:『我不願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世尊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這人在世尊還沒有解釋清楚這些之前,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這就好比一個人被一枝塗滿毒藥的箭所射傷。他的友伴親戚替他找來一位內科或外科醫生,而病人卻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是屬於武士階級,婆羅門階級,農民階級,還是賤民階級。』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姓甚名誰,屬於那一氏族。』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是高?是矮?是中等身材?』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的膚色是黑,是微黑,還是黃色。』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清楚那傷我的人是本村、本鎮、本市或外村、外鎮、外市的人。』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弓是張彈弓還是弩弓。』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弓弦是甚麼做的:馬利筋?竹子?(動物的)筋?苧麻?還是蘿摩?』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桿是一支蘆桿還是葦桿。』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翎是鷲羽、蒼鷺羽、鷹羽、孔雀羽還是西惕羅漢努鳥(Sithilahanu)的羽毛。』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桿上綁的是黃牛筋、水牛筋、鹿筋、還是猴子的筋。』
「或者他說:『我不要把箭取出來,要到我查明那傷我的箭鏃是普通的、有倒鉤的、Vekanda 的、鐵的、小牛牙的,還是夾竹桃木的。』鬘童子,那人還沒
有把這些搞清楚,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和這情形完全一樣,不論是誰如果說:『我不要在世尊座下修習梵行,除非世尊為我解釋世界是永恆,是不永恆…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在世尊還沒有把這些為他解釋明白之前,他就要死掉了。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世界是永恆的教條。鬘童子,修習梵行也不靠世界是不永恆的教條。鬘童子,不論流行的是世界是永恆的教條,還是世界是不永恆的教條,世間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我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現生中消滅這些憂患。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世界是有限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聖者死後仍然存在的教條…
「鬘童子,修習梵行並不靠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條。鬘童子,修習梵行也不靠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條。鬘童子,不論流行的是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的教條,或是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教條,世間仍然不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我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現生中消滅這些憂患。
「鬘童子,因此你要永遠牢記我所沒有解釋的是甚麼,我所解釋的又是甚麼。鬘童子,我所沒有解釋的是甚麼呢?我沒有解釋世界是永恆的;我沒有解釋世界是不永恆的;我沒有解釋世界是有限的;我沒有解釋世界是無限的;我沒有解釋靈魂與肉體是同一物;我沒有解釋靈魂是一物肉體又是一物;我沒有解釋聖者死後存在;我沒有解釋聖者死後不存在;我沒有解釋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我沒有解釋聖者死後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鬘童子,為什麼我不作這些解釋呢?因為,鬘童子,這是無益的,也和宗教的原則無關,也不能導致厭離、無欲、止息、寂靜、神通、無上慧、以及涅槃;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我沒有解釋。
「鬘童子,我所解釋了的又是些甚麼呢?鬘童子,我解釋了苦;我解釋了苦的根源;我解釋了苦的止息;我也解釋了苦的止息之道。鬘童子,我為什麼要作這些解釋呢?因為,鬘童子,這能饒益,與宗教的原則有關,能導致厭離、無欲、止息、寂靜、正見、無上慧、以及涅槃;所以我就解釋了。因此,鬘童子,你要永遠牢記我所沒有解釋的是甚麼,我所解釋的又是甚麼。」
世尊說法既畢,鬘童子尊者滿心喜悅,讚嘆世尊所說法要。
虛雲老和尚路逢知己述記
光緒三十年甲辰六十五歲(1904)
(摘自虛雲老和尚年譜)
. 為重修雞足山缽盂庵募化事。予獨往騰沖。由下關至永昌。過和木樹。
此地數百裡粗荦難行。官民從來未曾修理。聞土人言。有一外省僧人。自發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來往者助火食。數十年 來。不曾退變。此路得該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願。只顧修路。予聞而異之。循道前進。將暮。遇於途。見其荷鋤攜畚將歸 也。上前問訊。彼瞠目不語。予亦不顧。隨伊到寺。見其放下鋤具。上蒲團坐。予參禮。他亦不視。不語。予亦向伊對坐。次早。伊作飯。予為燒火。飯熟。亦不招 呼。予取缽盛食。食畢。伊荷鋤。予負箕。共同搬石挖泥鋪沙。共同起止。如是十余日。未造一語。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晝。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歸。伊輕步至予後背。大喝曰。
「在此做甚麼。」予微啟目緩聲應曰。「看月。」伊曰。「月在何處。」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魚目真難辨。休認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萬象無今古。不屬陰陽絕障遮。」伊執予手大笑曰。「深夜請回休息。」次日。歡然敘話。自言是「湘潭人。名禪修。少出家。二十四歲在金山禪堂。得個休歇處。後朝山到藏。由緬回國。見此路崎嶇。人馬可憐。因感持地菩薩往行。獨修此路。在此數十年。現八十三歲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緣。始一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緣。次日早飯後。予告辭。彼此大笑而別。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節錄)
【懷妊喻】 世尊!菩薩亦如是。若得見聞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善根成就,宿世善根因緣故,今得深般若波羅蜜。會中曾有見佛,諸天皆大歡喜,作是念:先諸菩薩,亦有如是受記本相,是菩薩不久當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世尊!譬如女人懷妊,輾轉不便,身體疲極,不樂事務,眠臥不安,食飲轉少,苦惱在身,不欲語言,厭本所習,不復憶樂,本相現故,當知是女,將產不久。菩薩善根成就,亦復如是。若得見聞,思惟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不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所樂說者皆佛神力。」爾時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說諸菩薩事。」「須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長夜多所利益,多所安隱,多所安樂,憐愍世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天人演說法要。」(卷四.不可思議品第十)
【正女失期喻】 佛告須菩提:「菩薩若能於是深般若波羅蜜,思惟觀察。如般若波羅蜜教,我應如是學;如般若波羅蜜說,我應如是行。是菩薩如是思惟修習,乃至一日,所作功德,無有限量。須菩提!譬如多欲之人,欲覺亦多,與他端正女人共期。此女監礙失期不至。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多欲人欲覺為與何法相應?」「世尊!是多欲人,但起欲覺相應念憶想此女,當至不久,我當與之坐臥戲笑。」「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一日一夜起幾欲念?」「世尊!是人一日一夜起念甚多。」「須菩提!若菩薩如深般若波羅蜜教,思惟學習,則離退轉過惡,捨若干劫數生死之難。是菩薩一日之中,應深般若波羅蜜所作功德,勝於菩薩遠離深般若波羅蜜於恒河沙劫布施功德。復次,須菩提!若菩薩離般若波羅蜜,於恒河沙劫,供養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佛,於意云何,其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佛言:「不如菩薩於深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乃至一日,其福甚多。何以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能過聲聞辟支佛地,入菩薩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卷七.深功德品第十七)
【翅未成就喻】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如甚深。」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是如甚深。今說是如,三千比丘不受諸法故,漏盡心得解脫。舍利弗!五百比丘尼,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千天人,得無生法忍。六千菩薩,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舍利弗!是六千菩薩,已曾供養親近五百諸佛,於諸佛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今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舍利弗!菩薩雖行空無相無作道,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證於實際,作聲聞乘。舍利弗!譬如有鳥,身長百由旬,若二三四五百由旬,翅未成就,欲從忉利天上,來至閻浮提,便自投來下。舍利弗!於意云何?是鳥中道作是念:我欲還忉利天上,寧得還不?」「不也,世尊!」「舍利弗!是鳥復作是願:至閻浮提,身不傷損,得如願不?」「不也,世尊!是鳥至閻浮提身必傷損。若死,若近死苦。何以故?世尊!法應爾。其身既大,翅未成就故。舍利弗!菩薩亦如是。雖於恒河沙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發大心大願,受無量事,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為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則墮聲聞、辟支佛地。舍利弗!菩薩雖念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行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而心取相。是菩薩取相念故,不知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不知不見故,聞諸法空,名字取是音聲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是菩薩墮於聲聞、辟支佛地。何以故?舍利弗!菩薩離般若波羅蜜故,法應當爾。」「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菩薩離般若波羅蜜,則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狐疑未了。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善行般若波羅蜜方便。」(卷六.大如品第十五)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節錄)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摘自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唐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玄奘從印度回國。顯慶五年(西元六六0),開始翻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若經』,全部梵本二十萬頌,分十六會,譯成六百卷,內容如下:
初會 |
十萬頌 |
四百卷 |
新譯 |
|
二會 |
二萬五千頌 |
七八卷 |
重譯 |
|
三會 |
一萬八千頌 |
五九卷 |
新譯 |
|
四會 |
八千頌 |
一八卷 |
新譯 |
|
五會 |
四千頌 |
一0卷 |
重譯 |
|
六會 |
二千五百頌 |
八卷 |
最勝天王分 |
重譯 |
七會 |
八百頌 |
二卷 |
曼殊室利分 |
重譯 |
八會 |
四百頌 |
一卷 |
那伽室利分 |
重譯 |
九會 |
三百頌 |
一卷 |
能斷金剛分 |
重譯 |
十會 |
三百頌 |
一卷 |
般若理趣分 |
新譯 |
十一會 |
二千頌 |
五卷 |
布施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十二會 |
二千頌 |
五卷 |
淨戒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十三會 |
四百頌 |
一卷 |
安忍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十四會 |
四百頌 |
一卷 |
精進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十五會 |
八百頌 |
二卷 |
靜慮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十六會 |
二千五百頌 |
八卷 |
般若波羅蜜多分 |
新譯 |
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十六會,可以分為三大類。前五分是第一類:前三分雖廣略懸殊,然內容都與古說的「大品」相同。四分與五分,是古說的「小品」類。這二類,文段與內容,都有共同的部分,是同一原本的分化。中(六──一
0)五分為第二類:這是彼此不同的五部經;玄奘以前,曾譯出前四部(六──九),只有「般若理趣分」是新譯。這部與「秘密大乘」有關的「般若理趣分」,過去雖沒有傳譯,以後卻不斷的傳譯出來。經典的集出,有時代的前後,這是最可以證明的了。後六分為第三類:這是從般若法門的立場,將六波羅蜜多分別的集出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科判 釋衍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甲一 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釋根本般若
丙一 須菩提啟問菩薩應如何發心及修行(發心菩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丙二 佛答
丁一 以大悲為根本無相為方便。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 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丁二 復教悲智運行無相布施得無漏福德,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丁三 而契悟如來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丙三 能於此經生實相因緣
丁一 佛釋需集福慧資糧及捨人法二執,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丁二 亦悟法無定法,但如來以一音攝凡歸聖。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丙四 校量功德令生實信
丁一 舉財施不及無為法布施。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丁二 何以故?
戊一 此經為諸佛母。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戊二 凡夫與賢聖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己一 四果聖人如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
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己二 菩薩如是,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己三 佛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丙五 以方便為眾生植無上菩提種
丁一 佛讚嘆教令供養隨喜受持讀誦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丁二 讚後恐執為實,故從釋但有假名而無實相,戊一 法如是,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
「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戊二 佛土如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戊三 佛如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丁三 破執後重顯此經具無邊福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丙六 藉此經生淨信而悟實相的因緣。丁一 須菩提釋需離一切相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丁二 佛印可,舉因地所行無相波羅蜜為例,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丁三 復釋求菩提應深信離人法執、無住心行施則能成就無邊功德。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丙七 校量功德令生淨信
丁一 唯大悲的布施不及於深般若生淨信之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丁二 此經悲智並重,為大乘者說,為諸佛母,故應受人天供養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丙八 以方便令眾生得淨信 丁一 釋此經能消宿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丁二 讚嘆令隨喜受持讀誦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乙二 釋方便般若
丙一 須菩提重問菩薩應如何發心及修行(出到菩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丙二 佛釋應離二邊而住
丁一 廣釋人、法、菩提、佛、菩薩、菩薩行皆無實無虛戊一 人如是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戊二 法如是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
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戊三 菩提如是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戊四 佛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戊五 菩薩如是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戊六 菩薩行也如是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丙三 廣釋佛德
丁一 佛五能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丁二 佛五所見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丁三 佛之福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丁四 佛之色身與法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丁五 佛所說之法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丁六 佛所度之眾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丁七 佛所得之菩提
戊一 是法離高下善惡等二邊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戊二 雖無實善法(如本經)但能生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丁八 佛度生之事業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丁九 佛所得之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乙三 總結全經
丙一 菩薩的修行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丙二 如來者本不生不滅義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丙三 此經建基於甚深緣起法
丁一 眾緣與一合相皆是虛妄,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丁二 應以中道正見觀人法。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讚嘆隨喜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乙二 以方便釋深般若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偈彌勒菩薩八十行偈
- 無著菩薩頌 唐法師義淨譯
△天親菩薩頌 魏菩提流支譯
#明菩薩戒弟子南嶽山長曾鳳儀釋
- ○此經文句義次第。世無明慧不能解。稽首於此教我等。無邊功德所生身。△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大智通達教我等。歸命無量功德身。
- ○具如斯德應禮敬。彼之足跡頂戴持。覺轅難駕彼能乘。要心普利諸含識。△應當敬彼如是等。頭面禮足而頂戴。以能荷佛難勝事。攝受眾生利益故。
- ○勝利益應知。於身并屬者。得未得不退。謂最勝付囑。△巧護義應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囑。#此釋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二種義也。護念為攝受根已熟者。如來善巧神力加被於彼。於彼身中。令其佛法成就。於彼屬同行者。令其教化利益。自利利他。與佛無異。付囑為哀彼根未熟者。已得不退位者。令之不捨大乘。未得不退位者。令於大乘更趣殊勝。以勝付囑而相付囑。欲其轉化無窮也。
- ○於心廣最勝。至極無顛倒。利益意樂處。此乘功德滿。△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滿。#此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至即非菩薩。四種心也。若胎卵濕化。至若非有想非無想。盡乎三界眾生矣。悉在所度之中。是廣大心也。皆令入無餘涅槃。盡成佛果。是第一心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但是寂滅己身。無別有情。是常心也。何以故。菩薩取一切眾生。猶若我身。常不捨離。故名為常。若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依止身見。故我等想生。是名顛倒。無此四相。是不顛倒心也。如是四種利益意樂。圓滿果因。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住無所住。名深心住。此菩薩乘。功德圓滿。量等虛空。如是降伏。如是安住。是如來所為善護念善付囑諸菩薩者也。
- ○六度皆名施。由財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修行不住。△檀義攝於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名為修行住。#此釋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義也。布施是檀波羅蜜。無住是般若波羅蜜。何以行施處離相。離相處行施。名為相應行。以檀施能攝六波羅蜜故。施有三種。一者資生施。二者無畏施。三者法施。此中資生施。但攝布施一波羅蜜。無畏施。攝持戒忍辱二波羅蜜。法施攝精進禪定智慧三波羅蜜。此三種施。皆得名施。亦皆得名智。以智攝五波羅蜜。即無所住而行於布施等。諸菩薩修行。當住於此也。
- ○為自身報恩。果報皆不著。為離於不起。及離為餘行。△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護存己不施。防求於異事。#此釋布施不住於相之義也。凡人行施。多為現在自身。及報過去之恩。希望未來之果。三者而已。於此三世事中。悉皆不著。所謂不住於事者。依資生施說。謂於所施財。心無愛著。無所住者。依無畏施說。謂修戒忍時。不望報恩。不住色等者。依法施說。謂說法之人。心不希求可意諸境。凡現生果報。及他生果報。皆不著也。復以何義不住彼耶。心存於己不起施心故。或復施已還追悔故。為護此事。於身不著。若有希求。即為餘事而行惠施。退失菩提故。為防是行。於事不著。此布施等不應住於相也。
- ○攝伏在三輪。於相心除遣。後後諸疑惑。隨生皆悉除。△調伏彼事中。遠離取相心。及斷種種疑。亦防生成心。#此釋布施離相獲福。復斷後後疑惑也。度生而著四相。即布施而住於相。此取相之心。故當降伏。即彼布施等事中。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於此三輪。除著想心。但應如所教住。謂以無住為住也。此中有疑若離施等相想。云何能成施福。不知如是布施。其福轉多。量等虛空。不可思量。此即斷疑之端也。向後層見疊出。所有經文。皆為除遣後後疑惑。如云莫作是念等。如云勿謂如來有所說法度生等。皆防生成心之謂也。
- ○若將為集造。妙相非勝相。三相遷異故。無此謂如來。△分別有為體。防彼成就得。三相異體故。離彼即如來。#此釋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之義也。如來三十二相。是由施等因緣集造。墮在有為之數。由多劫修行。乃得成就。若分別有為體是如來。便見如來有其勝相。若望如來真如之性。即無此勝相。何以故。此有為體。當為生住異滅四相所遷。此云三相異體者。以住異同時故。若法身如來者。本自無生。離彼有為。本無所為。離彼成就。非前際生。非後際滅。本無變遷。離彼異體。謂三相異如來故。是法身無相。不應以身相見也。若於是處。無三相可得。足知如來不是有為造作因緣所成。如是見已。雖為佛果而行布施。非著法施。成如是斷疑故。
- ○因與果甚深。於彼惡時說。此非無利益。由三菩薩殊。△說因果深義。於彼惡世時。不空以有實。菩薩三德備。
- ○由於先佛所。奉持於戒學。并植善根故。名具戒具德。△修戒於過去。及種諸善根。戒具於諸佛。亦說功德滿。#此釋頗有眾生。至種諸善根義也。無住而住。因深也。相而無相。果深也。於彼鬥諍牢固惡世之時。有能不以此為空談而生實信者。是末代菩薩持戒修福。具戒具德具慧。三德完備。故能信也。當知是人。修戒於過去。承事多佛。種諸善根。其來久矣。供養諸佛有三種義。一者給侍左右。二者嚴辦所須。三者詢承法要。能守護故。名曰尸羅。謂能善守六情根故。修復有三種。一能離於十不善業故。二能作於菩提分業故。三能趣於第一義諦故。如是修戒。而行恭敬承事。即持戒具足。如是供養。而種植善根。即功德具足。次下明其具慧。能於菩提生於實相。功德圓滿。其福固無量也。
- ○能斷於我想。及以法想故。此名為具慧。二四殊成八。△彼壽者及法。遠離於取相。亦說知彼相。依八八義別。
- ○別體相續起。至壽盡而住。更求於餘趣。我想有四種。△差別相續體。不斷至命住。復趣於異道。是我相四種。
- ○皆無故非有。有故不可說。是言說因故。法想有四種。△一切空無物。實有不可說。依言詞而說。是法相四種。#此釋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及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義也。上言菩薩三德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謂有智慧者。了知人無我。故無壽者四相。了知法無我。故無法非法四相。彼壽者及法。八相俱離。不復取著。誰其知彼相而遠離之。唯具慧者。依於八相。了知八相義別。所謂我相四種者何。中有主宰。名之為我。今觀色受想行識諸蘊。各各差別。各無主宰。故無我相。安住常性。名曰眾生。今諸蘊無常。相續流轉。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故無眾生相。脈脈不斷。乃名命住。今至壽盡而住。如有經言。汝今剎那亦生亦老亦死。故無壽者相。諸蘊循環。受諸異趣。名曰人相。是中無人能取諸趣。譬如因質而現於像。質不至像。而有像現。由前蘊故後蘊續生。前不至後。而後相續。是無人相也。此謂了知人無我性也。所謂法相四種者何。經云。無法想。亦無非法想。無想。亦無非想。諸譯皆然。唯秦略其後二。此復云何。第一義諦。法本不生。能取所取。諸法皆無。故無法想。以不生故。亦無有滅。彼法無物。而空實有。故亦無非法想。此偈所謂一切空無物也。法與非法分別離故。不可說有。不可說無。非言所詮故。故無想。此偈所謂實有不可說也。所言無想。但顯想無。非謂有法而名非想。雖第一義離一切想。而依世間言語想說。以於無言處依言相說。是不可言顯者。實言說之因也。亦無非想。此偈所謂依言辭而說也。是謂了知法無我性也。壽等四相易知。法等四相難晰。彼知遠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謂之法相。并其法相而空之。即謂之非法相。有是有非。未離分別。法與非法。二者俱泯。無可言說。是謂俱空。若一向是空。破滅諸相。恐墮偏空。故依俗諦說。亦無非相。有而不有。無而不無。是中道諦也。此非法相。遣法也。無相。遣非也。亦無非相。遣非非也。秦譯但以非法相該之。
- ○由彼信解力。信故生實想。不如言取故。取為正說故。△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實相。聞聲不正取。正說如是取。#此釋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義也。彼人持戒修福。能起深信。依彼信心。恭敬多佛。種諸善根。聞此經典。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信心清淨。能生實相。由具慧者。不如言取義。隨順第一義智。取為正說故。名為實相。為斯理故。說彼八相遠離之後。便云不取於法相。亦不取於非法相。法與非法。總未離於聲教。彼不以所聞聲教而正取之也。不正取於法。不正取於非法。二相遠離。即是實相。正說如是取。是以不取取之也。彼菩薩聞說章句。能生實相如此。何患其後有聞者不生實信乎。
- ○佛了果非比。由願智故知。為求利敬者。遮其自說故。△佛不見果知。願智力現見。求供養恭敬。彼人不能說。#此釋如來悉知悉見義也。謂佛知即是見。見即是知。非如肉眼。但見麤近物。至細障遠處則不能知。非如比智。見煙知火。不能照了諸相差別。彼具戒等人所有果報。佛一一知。佛一一見。若不言見。或謂比知。若不言知。或謂肉眼等見。是故知見並言。然由願智現量而了。惟佛具廣度眾生大願力故。具一切智智大智力故。於諸境界朗然現覺。不但現生福果。洞燭無差。即將來所感果報。為人供養恭敬等。無量福德。一一了知。何故如來作如是說。彼具戒等欲得福德。彼人則不能說。是人自知故。諸佛如來。善知彼何等人。有何等行。是故彼人不能自說。得福有二。生者能生因故。取者熏修自體果義故。
- ○證不住於法。為是隨順故。猶如捨其筏。是密意應知。△彼不住隨順。於法中證智。如人捨船[木*伐]。法中義亦然。#此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義也。謂文字般若脩多羅等法。非證智者所住處故。既得證已。應捨彼法。如到彼岸。應捨其筏。然欲證智。非法不可。於增上證。是隨順故。應須收取。如未達岸。必憑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捨。故名為密。是般若法。於無相菩提相應者。尚在所捨。何況我相四種。及法相四種。與實相不相應者。其可取著而不捨乎。不悟而隨順於法者。即名識。悟而能轉乎法者。即名智。轉識成智。即法中義也。
- ○化體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非二取。所說離言詮。△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此釋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義也。此須菩提所解如來無得無說義。應化非法身。原不證法。亦不說法。故謂無定法可得。亦無定法可說。其義維何。以如來所說真如之法。非耳能聽。不可取故。非口能宣。不可說故。是故應知非法非非法。此據真如道理而說。彼非是法。謂是法無為其性故。復非非法。由彼無自性。體是有故。二邊俱離。即無可說。是無上菩提。離言說相。從來無有得者。既無所得。更何說哉。此無得無說。須菩提所為解空第一也。
- ○自受為他說。非無益集福。福不持菩提。彼二能持故。△受持法及說。不空於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 ○得自性因故。此餘者是生。唯是佛法故。能成最勝福。△於實名了因。亦為餘生因。唯獨諸佛法。福成第一體。#此釋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至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義也。寶滿三千界。持用布施。非不得福甚多。以其不趣菩提。唯成有漏之業而已。若受持此經。為他人說。自利利他二者。能趣菩提。肩荷佛道。福德積聚。勝彼寶施者無量。曷言乎福德之勝也。一切無上菩提。皆從此經發明。現證無為實體。永斷生死苦因。故曰於實為了因。一切諸佛。皆從此經。熏修身語。律儀圓滿。出生報化之身。故曰亦為餘生因。持說此經者。成就第一之法。成就希有之佛。世間之福。孰有過於此者。然所謂佛法者。即佛法非佛法。以所覺之法。唯佛能證。佛不自有。由不共性。以能作第一法因。是故彼福德中。此福最勝。故曰福成第一體也。
- ○不取自果故。非可取可說。解脫二障故。說妙生無諍。△不可取及說。自果不取故。依彼善吉者。說離二種障。#此釋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至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義也。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無為法。亦不可取及說也。所謂不可取者。非謂無其果也。如四果人各證自果。但不自作念謂得是果。即是不取。彼於證時。離取我等隨眠煩惱。是故無如是心我能得果。此不取者。即四果離四果。如依須菩提說得無諍三昧也。無諍者。謂離煩惱障。及離三昧障故。由離煩惱障。得羅漢果。由離三昧障。得無諍行。蓋人法兩空矣。更何取乎。
- ○在然燈佛所。言不取證法。由斯證法成。非所取所說。△佛於然燈語。不取理實智。以是真實義。成彼無取說。#此釋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義也。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釋迦如來於彼授記成佛。然佛於然燈授記語中。不取於法。無佛想。無我想。無授記說授記想。顯是智證。而無所取故。但以無分別實智。證無差別真理。以是真實之義。離心緣相。成其無取。離言說相。成其無說。所以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也。
- ○智流唯識性。國土非所執。無形故勝故。非嚴許嚴性。△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非形第一體。非嚴莊嚴意。#此釋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義也。淨土有二種。一法相土。謂有形相可得。二法性土。謂離一切相。無所見聞。莊嚴亦有二種。一形相莊嚴。謂金地寶池等。二第一義莊嚴。謂修習無分別智。通達唯識真實之理。顯發過恒沙功德而為莊嚴。如是而取淨土。非有形之淨土。乃第一體之淨土也。如是莊嚴。不取相而為莊嚴。是真莊嚴也。依第一義諦。無有形質可取。即非莊嚴。依俗諦。如是無莊嚴。是名莊嚴。若執有佛土形勝莊嚴。云我當成就。彼即於色等境界。有住著心。為遮此見。故下承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
- ○譬如妙高山。於受用無取。非有漏性故。亦非是因造。△如山王無取。受報亦復然。遠離於諸漏。及有為法故。#此釋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義也。佛報身如須彌山王者。須彌雖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山無分別性故。報佛亦然。不取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如何得是無分別耶。第一義中。山及色身。皆無體性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以受樂報佛。遠離諸漏。即無有物。即是非身。由此非有身。說為有身。唯有清淨身故。自體是有。非由因造。遠離有為法故。是大身。即法身也。
- ○為顯多差別。及以成殊勝。前後福不同。更陳其喻說。△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於前。故重說勝喻。#此釋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至勝前福德義也。前已說寶施之喻。今復說者。豈不重耶。前說一三千界寶施。此說無量三千界寶施。雖則總是多義。總是勝較量。然其後者。即多中之多。勝中之勝。故重說也。後福何以過於前耶。前福差別不明成立之因。為於菩提無有荷持之用。今欲顯其能立因相。更將別喻隨事而言。故較量之喻亦復殊勝。
- ○兩成尊重故。由等流殊勝。煩惱因性故。由劣亦勝故。△尊重於二處。因習證大體。彼習煩惱因。此降伏染福。#此釋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至是名三十二相義也。二處者。一是隨說四句偈等之處。一是經典所在之處。四句偈處。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已尊重矣。經典之處。則為有佛若佛弟子。又尊重之至也。彼以七寶等施。施寶之地。及能施者。無如是事。故謂持說勝也。又此經名金剛般若波羅蜜。即般若離般若。能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作勝因故。又一切諸佛所共說故。皆以修習般若為因。證會等流之性。發明大事。無說可說。故曰因習證大體也。彼七寶布施福德。是染煩惱因。以能成就煩惱事故。如積微塵以成世界。不離人天因果。是因果皆非實有。故曰非微塵非世界。然是微塵非貪等煩惱體。是世界非煩惱染因界。故名微塵世界。是世塵無記。非彼染煩惱所及。縱能獲福。與微塵世界等。亦同於無記性。極為微劣。況此持經功德。能遠離煩惱因。能成佛菩提。及成就三十二相。非福德中之勝福德乎。又三十二相。非是正覺之體性。故名三十二相。比於持說法門。能得大覺性。亦為是劣。此佛身相雖劣。亦是出世之福。實勝過施寶所得世間之染福。況法身因。而不超越此三十二相。能降伏染福。而持經功德。更能降伏之也。
- ○彼果勝苦故。難逢勝事故。境岸非知故。於餘不共故。△苦身勝於彼。希有及上義。彼智岸難量。亦不同餘法。
- ○是甚深性故。勝餘略詮故。胄族高勝故。望福福珠勝。△堅實解深義。勝餘脩多羅。大因及清淨。福中勝福德。#此釋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至是名第一波羅蜜義也。彼捨無量身命以用布施。視乎捨資生財寶者。所得果報福德。此福勝彼福。何以故。彼捨身命。苦身心故。然是苦因。終招苦果。若以四句偈施。脫離苦海。其福不尤勝乎。爾時須菩提尊重法故。遂便墮淚。此法門希有。雖有智眼亦未曾聞。復是難逢。復是勝事。云何為勝。以上義故。如經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彼智岸無人能量。云何為到。由其所知境岸。唯佛。餘無能知者。故曰上義。又此法門不同餘法。此中有實相故。除佛法。餘處無實故。故信心清淨。不信餘法。則生實相。言實相者。唯此處有。言非實者。餘處不生。能生是相。當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此法門。是甚深性。故有能受持此經。思量修習。不起我等相者。是於可取境界。無有顛倒。得人無我也。又我等相。即是非相。是於我取。無有顛倒。得法無我也。此二如其次第。明我空法空。以至空空。能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故謂真實堅固甚深之義也。佛乃印可須菩提所說。若復有人聞說是經。始焉不驚。既焉不怖。終焉不畏。彼於無上菩提。不以其希有而驚之。不以其甚深而怖之。不以其難成而畏之。是於此經。能生淨信。更無疑沮。其能生實相。而成就無量功德也必矣。此所謂堅實解深義者。後五百世寧無是人哉。特希有耳。又此法門勝餘脩多羅。佛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故。又云大因者。以第一波羅蜜。能為諸佛修證大體之因。又云清淨者。以無量諸佛所共說故。族胄高勝。極其清淨。彼以珍寶施者。無有如斯眾德圓備。此所得福。望前福聚。不啻霄壤。故謂彼福德中之勝福德也。
- ○彼行堪忍時。雖苦行善故。彼德難量故。由斯名勝事。△能忍於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勝義。
- ○由無恚怒情。不名為苦性。有安樂大悲。行時非苦果。△離我及恚相。實無於苦惱。共樂有慈悲。如是苦行果。#此釋忍辱波羅蜜。至應生瞋恨義也。謂彼持經者。行苦行時。雖同苦果。而此苦行不疲倦。以有堪忍性故。名到彼岸。彼岸有二種義。一是善性故。由諸波羅蜜。皆以善為體性故。二是彼德難量故。由彼德岸曾無知者。故言非波羅蜜。此苦行勝彼捨身遠矣。如我於爾時無我人眾生壽者相。離於我相也。及王悔過。我心無瞋。離於恚相也。無我。則無受苦者。無瞋。則無惱彼者。但見共樂。不見有苦。但見慈悲。不見瞋恨。如是苦行果。由與勝法相應。雖曰忍辱到彼岸。其實般若到彼岸也。豈同恒沙身命布施所得果哉。
- ○生心因不捨。是故應堅求。謂是得忍邊。及此心方便。△為不捨心起。修行及堅固。為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此釋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至不應住相布施義也。佛無我人等相。自五百世以來。修行堅固。故能與菩提相應。若有菩薩不離我相等。苦行之時。見有苦惱。便欲捨菩提之心。是故應離諸相。若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過。故偈言。生心因不捨。是故應堅求。為何等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堅固勤求。復於何處。是不捨菩提心因。令進求也。偈言。為忍波羅蜜。習彼能學心。此謂入初地勝義之心。得忍邊際。行無住心。故經言發無上正等覺心。何以故。示不住生心義故。若心住色等。此必不能進求佛果。故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即是生起無住著心方便。謂得忍已。雖復遭苦。而不棄捨大菩提心。故曰習彼能學心也。
- ○應知正行者。是利生因故。於有情事相。應知遍除遣。△修行利眾生。如是因當識。眾生及事相。遠離亦應知。
- ○彼事謂名聚。最勝除其想。諸世尊無此。由真見相應。△假名及陰事。如來離彼相。諸佛無彼二。以見實法故。#此釋為利益一切眾生。至即非眾生義也。云何為利益眾生修行。復遣不住利益眾生事耶。為斷此疑。故經言。為利益眾生。應如是布施。言此正行者。是利益眾生因。非取眾生相事故。何者是眾生事。偈言。假名及陰事。如來離彼相。彼眾生者。唯名字施設。喚為眾生。即是假名。原無實體。故如來說。一切相貌。即非相貌。如是足明人無我也。又眾生所依。謂由五陰所成。諦觀五陰。各無主宰。實無成眾生事。故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是足明法無我也。諸佛明彼二相不實。故無彼二相。以見於實相無相故。若見於真實。即不見有所度之人。亦不見有能度之智。一切無所住著。是真般若法也。
- ○果不住因位。是得彼果因。世尊實語故。應知有四種。△果雖不住道。而道能為因。以諸佛實語。彼智有四種。
- ○立要說下乘。及說大乘義。由諸授記事。皆無有差舛。△實智及小乘。說摩訶衍法。及一切受記。以不虛說故。#此釋如來四語義也。如來言說。不離利生行施等事。即是道也。菩提妙果。雖不住於言說道中。而言說之道。能為菩提之因。以諸佛真實語言。能證離言之果故也。彼言說有四種智。彼真語者。但說真體實智。如華嚴境界。與大菩薩共也。實語者。如四諦因緣等法。與小乘共也。如語者。說大乘等法。與眾菩薩共也。不異語者。如一切受記等語。唯諸如來乃能究盡。所謂不共法也。以此四者。不虛誑於眾生。秦譯加一不誑語。非四者外。別有不誑語也。語本無誑。即不虛說。何慮其因果不相符耶。
- ○不得彼順故。是非實非妄。如言而執者。對彼故宣說。△隨順彼實智。說不實不虛。如聞聲取證。對治如是說。#此釋此法無實無虛義也。順彼實智第一義。說一切法本性無生。無生即無有。故無實。既無生。豈有滅。故無虛。上言我是真實語者。今又說無實無虛。一說兩兼。理難成信。由此答云。如言而執者。對彼故宣說。如依聲教得證菩提。便謂言中有菩提。又聞言中無菩提。便謂畢竟無菩提。不達言空而法實故。為破此二執故。說無實者。以所說法。不能得彼證法。所以對治言中有菩提之說也。又說無虛者。以此所說法。隨順彼證法。證果是實。所以對治言中無菩提之說也。惟其無實無虛。故一切應無所住。
- ○當時諸處有。於真性不獲。由無知有住。智無住得真。△時及處實有。而不得真如。無智以住法。餘者有智得。
- ○無智由如闇。當闇智若明。能對及所治。得失現前故。△闇如愚無智。明者如有智。對法及對治。得滅法如是。#此釋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至見種種色義也。一切時者。謂過現未來。一切處者。謂三界。眾生實有真如法。真如有得不得者。由心有住法不住法之異耳。無般若之智。而住於法。心不清淨。如闇中無所見。雖有解脫之時。雖有涅槃之處。冥然罔覺。故不得真如也。有般若之智。而不住於法。心得清淨。如有目者。當夜盡日出。見種種色。時時解脫。處處涅槃。洞然無礙。故得真如也。明與闇對。是對法也。以有智治無智。是對治也。明生則暗滅。智生則愚滅。由其有目。顯得能對。如夜分已盡。顯所治闇法盡故。如日光明照。顯能治法現前故。得失現前。奈何不習般若智乎。
- ○由如是正行。獲如是福量。於法正行者。業用今當說。△於何法修行。得何等福德。復成就何業。如是說修行。
- ○於文有三種。受持讀演說。義得由從他。及己聞思故。△名字三種法。受持聞廣說。修從他及內。得聞是修智。
- ○此謂熟內己。餘成他有情。△此為自淳熟。餘者化眾生。#此釋能於此經受持讀誦。至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義也。持經功德。較量殊勝。是修何等行耶。是得何等福德耶。復成就何等事業耶。修持說行。是為正行。證真如果。是大福德。成就威力殊勝。是大事業。如是修行。皆自聞經始也。名字有三種。曰受持。曰讀誦。曰演說。欲受持其義。廣為人說。先須讀誦其文。是讀誦者聞慧也。受持者思慧也。從他聞法。內自思惟。兼此二者。是得修行智也。此聞思修智。不為耽玩文字故。為自淳熟般若性智故。以其有餘化導眾生。常以所聞廣為人說。俾人人皆能成就最上第一之果。是為無量無邊功德也。
- ○由時事大性。望福福殊勝。非境性獨性。能依是大人。△以事及時大。福中勝福德。非餘者境界。唯依大人說。
- ○及難可得聞。無上因增長。若但持正法。所依處成器。△及希聞信法。滿足無上界。受持真妙法。尊重身得福。#此釋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至以諸華香而散其處義也。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其事甚大。初日分如是。乃至百千萬億劫如是。其時甚大。是人所得福。乃福中之勝福德也。以如是勝福德。較量持經功德。尚不能及。然則是經大不可思議。非餘者所知。餘指聲聞緣覺樂小乘者。此顯獨性所獲之福。於聲聞等是不共性。故唯依大人說。為發大乘者說。非發心入菩薩位。不能聞也。為發最上乘者說。非發心入佛地。不能聞也。大乘教。名極上乘。大乘行。名最勝乘。若能於此希聞之法。能生信心。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是於大乘最上乘法。人所難信者。信心不逆。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能荷擔如來無上菩提。滿足無上法界。非同二乘。但樂小法。以自滿足而已。故能受持如是真妙之法。惟大乘為最真。唯最上乘為最妙。以此為人解說。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處尚尊重。人有不尊重者乎。人既尊重。其得福德亦不可思議。豈彼勝福所可及哉。
- ○蠲除諸業障。速獲智通性。△及遠離諸障。復能速證法。#此釋先世罪業。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也。持說此經。不但獲福。亦能消罪。先世罪障。應墮惡道者。以今世人輕賤故消。是轉重而為輕也。重者既輕。則輕者必無。是遠離諸障也。此顯淨除業障。言此為善事者。謂遭輕辱時。顯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為善事。此又不徒消罪。且能證法也。能速證法。當於較量供佛功德中見。持經功德大不可思議如此。
- ○世妙事圓滿。異熟極尊貴。於此法修行。應知獲斯業。△成種種勢力。得大妙果報。如是等勝業。於法修行知。#此釋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至果報亦不可思議義也。佛於然燈佛以前。供養多佛。經無數劫。方能成佛。受持此經。速證菩提。視供養諸佛功德。不啻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是種種勢力不能及也。所得果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即是世妙事圓滿。果報極尊貴。謂於護世帝釋婆羅門等。所有圓滿。皆當攝取故。惟其無量無邊。故曰大。即是多性。惟其不可思議。故曰妙。即是勝性。皆非凡情所測。是得大妙果也。如是成就無量無邊最勝事業。皆由於正法修行。便能安住如是眾德。故持經者。依聞思修三法修行。乃能生無住妙智。證於無上妙果。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而果報亦不可思議。惟修行者自知之耳。
- ○由自身行時。將己為菩薩。說名為心障。違於無住心。△於內心修行。存我為菩薩。此即障於心。違於不住道。#此釋云何應住。至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義也。前應云何住。欲其降伏而安住也。此云何應住。疑其降伏而安住也。為有我存也。若內心修行有法我在。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即智障。能障於心。與無住之道實相違背。不得名為菩薩。若論第一義本自無生。實無有法能發菩提心者。即最初一念發菩提心。尚自無有。寧有我為之安住而降伏者乎。惟無有我。即無所住。此內心修行相應之行。菩薩應如是住也。
- ○授後時記故。然燈行非勝。菩提彼行同。非實由因造。△以後時授記。然燈行非上。菩提彼行等。非實有為相。
- ○無彼相為相。故顯非是妄。由法是佛法。皆非有為相。△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此釋如來於然燈佛所。至是故名一切法義也。昔然燈授記釋迦後當作佛。在然燈時。非有勝上行因。可於彼處證得菩提。故蒙授記。若菩提非有者。佛亦是無。為斷此疑。故言如來者。即是真如。雖無一法可得。不無如來。故如來即是實性真如。謂無顛倒。名為實性。謂無改變。名為真如。若有人言如來得無上菩提。謂行菩薩行是實有者。此則虛妄。若言於無上菩提實有得者。此亦虛妄。偈言菩提彼行等故。法即菩提之法。佛即菩提。豈有得耶。若無行無得者。如來終無所得耶。為斷此疑。故說如來所得菩提之法。無實無虛故。所云無實者。偈言非實有為相故。有為相者。如五陰等。實由因造。彼菩提法。無色等相故。色等相無。是其自相。彼即菩提相故。偈曰無彼相為相。又曰彼即非相相。以不虛妄說。故曰無虛。無實無虛。得即無得。然是無所得法。非謂但證空理。而不該於一切也。佛說一切法。並以真如為體。真如唯佛所證。故云皆是佛法。然是一切色聲等法。本無自性。不能持其自體。即非一切法。以是非一切法。但是真如。故名一切法也。是一切即真如之一切。是諸法即真如自體相也。故曰是法諸佛法。一切自體相。
- ○謂以法身佛。應知喻丈夫。無障圓具身。是遍滿性故。△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身離一切障。及遍一切境。
- ○及得體大故。亦名為大身。非有身是身。說彼作非身。△功德及大體。故即說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說非身。#此釋譬如人身長大。至是名大身義也。前文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但以非身顯法身。指空如來藏而言。此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兼人身長大顯法身。指不空如來藏而言。佛法遍一切處。即真如遍一切處。是真如法身最大。譬如人身長大。依法身而說大身。猶不離人身而說大身也。法身不能外一切。而自顯其大。故能遠離煩惱障所知障。即具足法身。一者遍一切處。真如之性。在諸法中。無有異性故。二者功德大。修行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能與大體相應。即是證得大體。以是之故。說名大身也。須菩提深明此意。故謂如來說法身遍一切處。猶如人身長大。然法身雖遍一切處。以非有為身故。是為非大身也。即此非大身。名為妙大之身。即真如性故。是身即非身。非身即身。是故說非身。依彼法身而說也。法身不離乎一切。一切不離乎法身。豈偏空非身之謂哉。
- ○不了於法界。作度有情心。及清淨土田。此名為誑妄。△不達真法界。起度眾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
- ○於菩薩眾生。諸法無自性。若解雖非聖。名聖慧應知。△眾生及菩薩。知諸法無我。非聖自智信。及聖以有智。#此釋菩薩亦如是。至真是菩薩義也。上言無一法可得。而一切法。即是佛法。此真法界。唯如來所證。不但如來為然。而菩薩亦如是也。真界平等。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若不達乎此。起心動念。欲度眾生。欲莊嚴佛土。心境未忘。即是顛倒。顛倒即名凡夫。非菩薩也。若通達無我法者。無我法有二。一是眾生所有法。一是菩薩所有法。若有自智能信者。若世間智。若出世間智。信解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無性。不但離於人我。亦且離於法我。此雖非聖。已具有聖慧。故言即是菩薩。一是攝世諦菩薩。一是出世諦菩薩。故重言此真是菩薩菩薩也。與如來真法界何以異乎。
- ○雖不見諸法。此非無有眼。佛能具五種。由境虛妄故。△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
- ○種種心流轉。離於念處故。彼無住常轉。故說為虛妄。△種種顛倒識。以離於實念。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此釋五眼義也。諸佛菩薩了無一法可得。豈都無所見耶。照了前境。有五種真實智眼。見即是知。知即是見。故眾生若干種心。悉能知之。以彼諸心住於虛妄。不住於真如實智故。說名非心。以遠離四念處故。既無執持。隨流常轉。故名為流散心也。流散心即是顛倒。何以明其顛倒耶。以過去現在未來。皆無心可得故。即過去未來以驗現在。種種分別皆是虛妄。終歸無有。了無三世性可得。故名之曰顛倒也。如來證真實心。而眾生種種妄心。皆真心中所現少分之法。豈有不悉知悉見者乎。
- ○應知是智持。福乃非虛妄。顯此福因故。重陳其喻說。△佛智慧根本。非顛倒功德。以是福德相。故重說譬喻。#此釋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至得福德多義也。彼住相布施。無智慧根本。成有漏因。雖有福德實性。是顛倒功德也。故不足為多。若不住相而行布施。有正覺智慧所持。成無漏因。雖無福德取蘊。其福德。固不可思議也。非彼眾生顛倒心識可以例論。雖重說譬喻。義略不同。前須菩提以真諦較俗諦。故以世福之多。不如其無。此佛以真諦即俗諦。惟以福德之無。故言其多。如來悉知悉見得福無量。豈彼種種妄心不可得者比乎。
- ○謂於真法身。無隨好圓滿。亦非是具相。非身性應知。△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以非相成就。非彼法身故。
- ○於法身無別。非如來無二。重言其具相。由二體皆無。△不離於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說成就。亦無二及有。#此釋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至是名諸相具足義也。法身如來之體。畢竟空寂。非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身也。以法身之體。非有為之相所能成就。故相好之身。非彼法身。所以經云。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也。然此相好二種。亦非不佛。此二不離於法身故。即相好即法身。故重說成就。所以經云。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諸相具足也。依第一義。不應以色相見於法身。故說非身。依俗諦。即於色相而見法身。故說具足。亦得言無。亦得言有。故曰亦無二及有。如是無住妙法。豈易解乎。
- ○如來說亦無。說二是所執。由不離法界。說亦無自性。△如佛法亦然。所說二差別。不離於法界。說法無自相。#此釋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至是名說法義也。色相之身。不離於法身。即無身相可得。如佛法亦然。一者所說法。二者所有義。二種差別。不離於法界。無有說法自相可得。若言無有世尊是能說者。所說之法亦復不離法身。故成非有。若法界離一切名相分別。即無有一法可說。無法可說。是真說法。彼謂如來有所說法者。是以如來離於法界也。即為謗佛。
- ○能說所說雖甚深。然亦非無敬信者。由非眾生非非生。非聖聖性相應故。△所說說者深。非無能信者。非眾生眾生。非聖非不聖。#此釋頗有眾生。至是名眾生義也。說而無說。是為真說。此甚深經典。末世眾生能信及此乎。佛以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非無能信者。彼其具有聖體。原非眾生。但其未離凡夫。非不眾生也。是非眾生之眾生。不可謂聖。未嘗不可謂聖也。安知其無能信此甚深經典者乎。此段秦譯缺。以魏譯補之。而彌勒偈甚妙。固不當遺也。
- ○少法無有故。無上覺應知。由法界不增。清淨平等性。△彼處無少法。知菩提無上。法界不增減。淨平等自相。
- ○及無上方便。由漏性非法。是故非善法。由此名為善。△有無上方便。及離於漏法。是故非淨法。即是清淨法。#此釋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至是名善法義也。因上言非身非說。一切皆無。遂謂佛得菩提亦無有耶。佛以雖無一切。不無菩提。彼無有少法可得。即菩提處。是無上菩提。即法界性。法界平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以無我人眾生壽者等相。清淨平等自相故。故名無上菩提。所云得菩提者。非可修為造作而得之。當有無上方便。一切善法無不現證。一切善法無不妙覺。及遠離於一切我人眾生壽者有漏之法。而證於無漏之果。無漏即善也。然是善法者。如來說為非法。以善法有體。而證無所得理。法不相似。即為非淨。然由彼有漏。可曰非善。即彼無漏決定是善。故彼漏非是淨法。而此法離於有漏。即是清淨法故。所以修一切善法。是名善法。修而無修。證而無證。是即無上方便。是即清淨法也。以此為因。即無所得。而無上菩提。更何有少法可得乎。
- ○說法雖無記。非不得應知。由斯一法寶。勝彼寶無量。△雖言無記法。而說示彼因。是故一法寶。勝無量珍寶。
- ○於諸算勢類。因亦有差殊。尋思於世間。喻所不能及)。△數力無似勝。無似因亦然。一切世間法。不可得為喻。#此釋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所不能及義也。使一切善法則得菩提。是善法攝。非無記攝也。若持說四句偈等言語文字是無記攝。何以得菩提耶。雖言說屬無記法。而言說能示菩提之因。是言說即法寶也。此一法寶。足勝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珍寶。故持說者。所得福德之多。一切世間無有其喻能比況者。一者數勝。乃至算數所不能及。二者力勝。如強弱力不相等。三者髏勝。如貴賤人不相似。四者因勝。言彼不可與此為因。故謂喻所不及也。菩提無上。而言說文字亦無上。所以謂之法寶。此豈可以無記法並論乎。
- ○法界平等故。佛不度眾生。於諸名共聚。不在法界外。△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以名共彼陰。不離於法界。
- ○若起於法執。與我執過同。定執脫有情。是無執妄執。△取我度為過。以取彼法是。取度眾生故。不取彼應如。#此釋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至是名凡夫義也。經云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謂平等一真法界之中。佛此法界。眾生此法界。寧有法界度法界耶。故佛不度眾生。以眾生之名。名無其名。眾生待五蘊而成。蘊無其蘊。總不離乎法界。何必度耶。若見有眾生可度。是取我能度眾生也。是即有取相之過。以著彼五陰等法是眾生故。即與我執過同。欲令眾生決定得解脫者。有如是相。故不應取。然如來雖無我取。而嘗說有我者。但為凡夫顛倒妄取有我。故說有我。未為聖者。未生聖人之法。故名凡夫。欲令眾生同歸於無我。為度眾生之故。而說於我。其無我取可知。彼凡夫為我所封。如來說即非凡夫。第一義中。更無凡夫可得。但以俗諦名凡夫耳。既無凡夫。何處有我耶。是凡夫之名。不離於法界。凡夫之我蘊。亦不離於法界。故佛不度眾生也。
- ○不應以色體。準如來法身。勿彼轉輪王。與如來齊等。△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諸佛唯法身。轉輪王非佛。
- ○即具相果報。圓滿福不許。能招於法身。由方便異性。△非相好果報。依福德成就。而得真法身。方便異相故。
- ○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此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唯見色聞聲。是人不知佛。以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此釋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至不能見如來義也。佛問可以色身之相。比觀無相法身如來不。須菩提即知非是色身相可比知如來。佛乃然之。謂若以三十二相觀佛者。與轉輪聖王何以別乎。且轉輪聖王不得名佛者。謂諸佛真如法身。非相好果報而得。非福德成就而得。彼轉輪相好。但是果報。依多生所修福德成就。但得相好。而不得真如法身。如來得真如法身。方便示現三十二相。實與轉輪之相異也。夫真如法身。不係於相。其可以色身之相比觀乎。故說偈曰。唯見色聞聲。是人不見佛。秦譯止此。而唐譯又云。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偈云以真如法身。非是識境故。實指後譯。蓋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法性者。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此即諸佛第一義身。若見於此。名為見佛。然則攀緣法性。將非取著。以淨智心了知法性。而法性豈是所了知耶。是故經言。法性非所見。彼亦不能知。凡可見者。即是識境。法身非是識境。故不可了知也。了知既不可得。而法身其可以相比觀耶。故經云。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義備於此。
- ○其福不失亡。果報不斷絕。得忍亦不斷。以獲無垢故。△不失功德因。及彼勝果報。得勝忍不失。以得無垢果。
- ○更論於福因。為此陳其喻。彼福無報故。正取不越取。△示勝福德相。是故說譬喻。是福德無報。如是受不取。#此釋汝若作是念。至是故說不受福德義也。如來固不可以相見。若執著破相為是。謂不必具丈夫相而證菩提。如是則失功德修因。及失成就勝果報。是二乘偏空見也。菩薩發心者。必依智悲雙運。不說諸法斷滅相。智慧莊嚴。即是功德之因。福德成就。即是勝果報。不失功德而證菩提。此其所以為勝因勝果也。故七寶布施。雖得福德。不離有漏。若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是不住相布施。證二空智。所得福德。清淨無垢。非世福所及。以是勝忍。得無垢果。是勝福德相。故曰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明其為勝耶。菩薩一切無我。雖有福德。而不受其報故。所以不受者。不見福德可貪著故。若取福德。即住生死。雖得福報。但同輪王。不名為佛。惟其不取。即證無生。因既無漏。果亦無漏。雖不失功德。及彼勝果報。實不受報。無彼有漏報故。如是取者。名為正取。故名無垢果。此其所以為勝也。
- ○彼福招化果。作利有情事。彼事由任運。成佛現諸方。△是福德應報。為化諸眾生。自然如是業。諸佛現十方。
- 去來等是化。正覺常不動。△去來化身佛。如來常不動。此釋若有人言。至故名如來義也。上言不受福德。何故如來化身出現受福耶。不知如來福德應報種種莊嚴。但為化導眾生之故。任運無心。有感即應。所以諸佛出現十方。如月印千江。乃自然而然有此事業。非真有去來於其間也。去來乃化身佛耳。化如幻化。本非真有。若法身如來。清淨周遍。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常自不動。豈有去來坐臥之相耶。若能解佛所說如來之義。是出現之佛尚自無有。寧有受福之事哉。
- ○彼於法界處。非一異應知。微塵將作墨。喻顯於法界。△於是法界處。非一亦非異。世界作微塵。此喻示彼義。
- ○此論造墨事。為障煩惱盡。非聚非集性。顯是非一性。△微塵碎為末。示現煩惱盡。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
- ○於彼總集性。明其非異性。不了但俗言。諸凡愚妄執。△聚集處非彼。非是差別喻。但隨於音聲。凡夫取顛倒。#此釋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至貪著其事義也。即上言化身有去來。法身常不動。中間實無一異之相。故佛以法界明之。去來坐臥。不離於法身。譬如微塵不離於世界。不可謂一。不可謂異。故諸佛如來。於真如法界中。非一處住。亦非異處住。何以明其非一亦非異也。彼世界碎為微塵。所以喻彼法身現起去來坐臥之義也。微塵碎為末。而成一虛空世界。所以喻彼煩惱盡而證於無相法身也。彼太虛空。非以微塵聚集之故集成世界。是微塵本自無性。非有以合之而成世界。此不可為一之喻也。又微塵聚集處。非彼世界能作微塵。是世界本無自性。非有以散之而成微塵。此不可為異之喻也。法身即是化身。非一處住。化身即是法身。非異處住。孰見其分合之事哉。但凡夫不悟世界本空。以為實有一合之相。是於非有中見有也。是於不可說中而妄說也。但隨世俗音聲取著顛倒不實之事。猶彼小兒如言執物。惡知其非真哉。一合且非真。又何有於差別。
- ○斷我法二種。非證覺無故。是故見無見。無境虛妄執。△非無二得道。遠離於我法。見我即不見。無實虛妄見。
- ○由此是細障。如是知故斷。由得二種智。及定彼方除。△此是微細障。見真如遠離。二智及三昧。如是得遠離。#此釋若人言佛說我見等。至是名法相義也。無上菩提之道。雖無一法可得。須得人空智法空智。乃能證入。故曰非無二智可以得道。須遠離於我相四種。法相四種。而後可證也。若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即不見於菩提。不知是四相者本非實有。以其無實。即是無物。故說我見。即是虛妄見。若見有法相者。亦不見於菩提。故發菩提心者。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以見法相。即不見相。如彼我見。即不見故。何故此二見說名不見。此是微細智障。俱生人執。俱生法執。此名細障。見於真如。即得遠離此障。何以得見真如耶。謂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即得人空慧。即得法空慧。是謂二智。知依定生。見依慧生。信解依定慧等持而生。是謂三昧。有是二智及三昧。即於法而離法。於相而離相。不生法相。即無所住。而能降伏其心矣。何二障之有哉。
- ○陳福明化身。非無無盡福。諸佛說法時。不言身是化。△化身示現福。非無無盡福。諸佛說法時。不言是化身。
- 由不自言故。是其真實說。△以不如是說。是故彼說正。#此釋若有人以滿無量。至如如不動義也。化身雖無自體。然示現說法。所得福報。非悉歸於空也。彼以無量無數世界七寶布施。得福無盡。而發菩薩心者。持說此經。即代化佛而說法也。所得福報。勝彼無量布施。非無無盡之福也。云何演說即勝彼耶。謂諸佛說法時。皆如真實。不取於相。不言我是化身。有能說所說之相。今演說者。如彼真如。不取於相。亦無能說所說之相。如不為他宣說開示。故名為他宣說開示。以不如是說。由作如是不正說故。是故彼說正。為此名彼以為正說也。如是演說。即是無法可說。與化佛無異。其得福無盡何疑哉。
- ○如來涅槃證。非造亦不殊。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觀故。△非有為非離。諸如來涅槃。九種有為法。妙智正觀故。
- ○見相及與識。居處身受用。過去并現存。未至詳觀察。△見相及於識。器身受用事。過去現在法。亦觀未來世。
- ○由觀察相故。受用及遷流。於有為事中。獲無垢自在。△觀相及受用。觀於三世事。於有為法中。得無垢自在。#此釋何以故。至應作如是觀義也。演說者既如如不動。何故如來入涅槃耶。然如來涅槃。不住於有為。亦不離於有為。如九種有為法。以般若妙智觀之。常即無常。無常即常。故化身不礙於法身。而法身不礙於涅槃也。所云九種者。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單指一事一喻。則如甚深十喻。所謂一切業如幻等。謂見如星。智出則沒。謂相如翳。由病目生。謂識如燈。念念相續。謂器如幻。無一體實。謂身如露。暫時住耳。謂受用如泡。滴成即散。謂過去如夢。但由憶生。謂現在如電。剎那不住。謂未來如雲。含潤為雨。具如前解。愚謬解謂見分。相分。及於八識微細之事。相分所攝。謂外而器界。內而根身。及資財受用等。固是有為之法。見分所攝。過去所作善惡業緣。及現在作用諸法。藏於八識田中。復為未來世種種受用。亦是有為之法。觀相及受用。橫亘十方。觀於三世事。豎窮三際。能以妙智觀之。如夢如幻等。倏生倏滅。本未嘗有。是於有為法中。得清淨無垢也。既無生滅。如如不動。是於有為法中。得大自在也。是真如法身。本非有為。亦非離於有為。惟其非有為也。本未嘗來。惟其不離有為也。本未嘗去。是如來者如本無去來。法說者如如本自不動。塵說剎說。本無間斷。又何泥於入涅槃之相哉。作如是觀者。是為正觀。非般若妙智。其孰能如是。
- ○由斯諸佛希有法。陀羅尼句義深邃。從尊決已義廣開。獲福令生速清淨。
△諸佛希有總持法。不可稱量深句義。從尊者聞及廣說。迴此福德施群生。
#曾鳳儀曰。此偈乃彌勒菩薩授之無著。無著授之天親者也。其中微詞奧義。未易曉了。賴無著天親各著論。論各簡密。疏者數十餘家。唯長水子璿刊定記號為精當。中引彌勒偈殊未盡。近得廬陵賀德輝居士所刻金剛經與偈俱。復不載彌勒授受因緣。且偈不分疏。讀者難之。儀不敏。謬為金剛宗通。并錄此偈重釋之。以請正於四方善知識。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
序
金剛經歌者,梁朝時傅大士之所作也。武帝初請志公講經,志公對曰:「自
有傅大士善解講之。」帝問此人今在何處?志公對曰:「見在魚行。」于時 即召大士入內。帝問大士,欲請大士講金剛經,要何高坐?大士對曰:「不用高坐,只須一具拍板。」大士得板,即唱經歌四十九頌,終而便去。志公問武帝曰:「識此人不?」帝言不識。志公告帝曰:「此是彌勒菩薩分身,下來助帝揚化。」武帝忽聞情,大驚訝,深加珍仰,因題此頌於荊州寺四層閣上,至今現在。
夫金剛經者,聖教玄關,深奧難測,諸佛莫不皆由此生。雖文疏精研浩汗難究,豈若慈頌,顯然目前,遂使修行者,不動足而登金剛寶山;諦信者,寂滅識而超於涅槃彼岸,故書。其文廣博無窮,凡四十九篇,列之於後。所謂:惠日流空,照如來之淨土;禪刀入手,破生死之魔軍。既人法雙祛俱遣,快哉斯義,何以加焉!有一智者,不顯姓名,資楊五首,以申助也。其層閣既被焚燒,恐文隋墮,聊請人賢於此閣見本,請垂楷定。
【如是我聞。】 如來涅槃日 娑羅雙樹間優婆初請問 經首立何言 |
阿難沒憂海佛教如是者 |
悲慟不能前萬代古今傳 |
【一時 敷座而坐。】 法身本非食 應化亦如然 |
為長人天益 |
慈悲作福田 益=福〔五〕 |
收衣息勞慮 洗足離塵緣 |
欲說三空理 |
加趺示入禪 |
【時長老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希有希有佛 二儀法中妙 |
妙理極泥洹 三乘教喻寬 |
云何降伏住 善哉今諦聽 |
降伏住為難 六賊免遮攔 |
|
空生初請問胎生卵濕化 |
善逝應機酬咸令悲智收 |
先答云何住若起眾生見 |
次教如是修還同著相求 |
酬=詶〔敦〕 |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
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波羅蜜)
施門通六行 六行束三檀 資生無畏法 聲色勿相干 法=地〔敦〕
二邊純莫立 中道不須安 欲識無生處 背境向心觀
(持戒波羅蜜) 尸羅得清淨 無量劫來因在欲而無欲 居塵不染塵 |
妄想如怨賊權於離垢地 |
貪愛若參辰當證法王身 |
|
(忍辱波羅蜜) 忍心如幻夢 辱境若龜毛 |
常能修此觀 |
逢難轉堅牢 |
|
無非亦無是 無下亦無高 |
欲滅貪瞋賊 |
須行智慧刀 |
|
(精進波羅蜜) 進修名焰地 良為慧光舒 |
二智心中遣 |
三空境上祛 |
|
無明念念滅 高下執情除 |
觀心如不間 |
何啻至無餘 |
除=知〔敦〕;餘=為〔敦〕 |
(禪定波羅蜜) 禪河隨浪淨 定水逐波清 |
澄神生覺性 |
息慮滅迷情 |
|
遍計虛分別 由來假立名 |
若了依他起 |
無別有圓成 |
|
(般若波羅蜜) 慧燈如朗日 蘊界若乾城 |
明來闇便謝 |
無暇暫時停 |
城=成〔敦〕;暫=蹔〔五〕 |
妄心猶未滅 乃見我人形 |
妙智圓光照 |
唯得一空名 |
妄=忘〔敦〕 |
(萬行齊修) 三大僧祇劫 萬行具齊修 |
既悟無人我 |
長依聖道流 |
大=代〔敦〕 |
二空方漸證 三昧任遨遊 |
創居歡喜地 |
常樂遂忘憂 |
遂=逐〔敦〕 |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若論無相施 功德極難量 |
行悲濟貧乏 |
果報不須望 |
|
凡夫情行劣 初且略稱揚 |
欲知檀狀貌 |
如空遍十方 |
揚=陽,狀貌=貌狀〔敦〕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
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舉身相 為順世間情 |
恐人生斷見 |
權且立虛名 |
|
假言三十二 八十也空聲 |
有身非覺體 |
無相乃真形 |
空=虛〔敦〕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於此
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因深果亦深 理密奧難尋 |
當來末法世 |
唯慮法將沈 |
空生情未達 聞義恐難任 |
如能信此法 |
定是覺人心 |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
得如是無量福德。】
信根生一念 諸佛盡能知 |
修因於此日 |
證果未來時 |
修=生〔敦〕 |
三大經多劫 六度久安施 |
薰成無漏種 |
方號不思議 |
大=代〔敦〕 |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若取非法相,即著
我人眾生壽者。】
人空法亦空 二相本來同 圓成沉識海 流轉若飄蓬 |
遍計虛分別 欲識無生處 |
依他礙不通 心外斷行蹤 |
礙不=不礙〔敦〕 沉=說〔敦〕;處=忍〔敦〕 |
理〔五〕性〔高〕 |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
||
有因名無號 無相有馳名 有無無別體 |
無有有無形 |
無=假〔敦〕〔高〕; |
有無無自性 妄起有無情 有無如谷響 |
無著有無聲 |
有=乃〔敦〕 無=勿〔敦〕〔五〕〔高〕 |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渡河須用筏 到岸不須船 |
人法知無我 |
悟理詎勞筌 |
〔五〕本此頌不全 |
中流仍被溺 誰論在二邊 |
有無如取一 |
即被污心田 |
污=汙〔宗〕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菩提離言說 從來無得人 |
須依二空理 |
當證法王身 |
有心俱是妄 無執乃名真 |
若悟非非法 |
逍遙出六塵 |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人法俱名執 了即二無為 |
菩薩能齊證 |
聲聞離一非 |
|
所知煩惱盡 空中無所依 |
常能作此觀 |
證果定無疑 |
盡=障〔敦〕; 證果=得聖〔敦〕〔五〕 |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寶滿三千界 齎持作福田 唯成有漏業 終不離人天 唯=惟〔五〕
持經取四句 與聖作良緣 欲入無為海 須乘般若船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故
名阿那含。】 |
|||
捨凡初入聖 煩惱漸輕微 |
斷除人我執 |
創始證無為 |
創=刱〔五〕 |
緣塵及身見 今者乃知非 |
七反人天後 |
趣寂不知歸 |
者=著〔敦〕;趣=趨〔五〕 |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
是樂阿蘭那行。」】
無生亦無滅 無我復無人 |
永除煩惱障 |
長辭後有身 |
亦=即〔敦〕〔宗〕〔五〕 |
境亡心亦滅 無復起貪瞋 |
無悲空有智 |
翛然獨任真 |
翛=業〔敦〕 |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昔時稱善慧 今日號能仁 |
看緣緣是妄 |
識體體非真 |
仁=人〔敦〕 |
法性非因果 如理不從因 |
謂得然燈記 |
寧知是舊身 |
舊=後〔宗〕 |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掃除心意地 名為淨土因 |
無論福與智 |
先且離貪瞋 |
莊嚴絕能所 無我亦無人 |
斷常俱不染 |
穎脫出囂塵 |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
「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高且大 將喻法王身 |
七寶齊圍遶 |
六度次相鄰 |
次=自〔高〕 |
四色成山相 慈悲作佛因 |
有形終不大 |
無相乃為真 |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恆河數甚多 有相皆為幻 |
沙數更難量 徒言智慧強 |
將沙齊七寶 若論四句偈 |
能持布施漿 此福未為長 |
將=舉〔五〕 |
恆沙為比量法門遊歷處 |
分為六種多供養感修羅 |
持經取四句經中稱最勝 |
七寶詎能過尊高似佛陀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名中無有義 義上復無名 |
金剛喻真智 |
能破惡堅貞 |
貞=真〔宗〕 |
若到波羅岸 入理出迷情 |
智人心自覺 |
愚者外求聲 |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如來說,世界,
非世界,是名世界。】
積塵成世界 析界作微塵 |
界喻人天果 |
塵為有漏因 |
析=折〔敦〕 |
塵因因不實 界果果非真 |
果因知是幻 |
逍遙自在人 |
塵因=因塵〔敦〕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問空生相 善現答相非 |
一相全無相 |
無相佛何為 |
了達人空理 法空未覺知 |
一切全無相 |
方號大慈悲 |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施命如沙數 人天業轉深 |
既掩菩提相 |
能障涅槃心 |
菩=人〔五〕 |
猿猴探水月 莨菪拾花針 |
愛河浮更沒 |
苦海出還沈 |
莨菪=閬蕩〔高〕 |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經中持四句 應當不離身 |
愚人看似夢 |
智者見唯真 |
持=稱〔五〕〔宗〕; |
夢=妄〔敦〕 |
|||
法性無前後 無中非故新 |
蘊空無實體 |
憑何見有人 |
體=相〔五〕 |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末曾得聞如是之經。】
聞經深解義 心中喜且悲 |
昔除煩惱障 |
今能離所知 |
昔=皆〔五〕;障=斷〔五〕; |
今=無〔五〕 |
|||
遍計於先了 圓成證此時 |
宿乘無礙慧 |
方便勸人持 |
礙=閡〔宗〕 |
【「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未有無心境 曾無無境心 |
境亡心自滅 |
心滅境無侵 |
亡=忘〔敦〕; |
境無侵=無境心〔敦〕 |
|||
經中稱實相 語妙理能深 |
證知唯有佛 |
小聖詎堪任 |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空生聞妙理 如蓬植在麻 |
凡流信此法 |
同火出蓮華 |
恐人生斷見 大聖預開遮 |
如能離諸相 |
定入法王家 |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如能發心者 應當了二邊 |
涅槃無有相 |
菩提離所緣 |
|
無乘及乘者 人法兩俱捐 |
欲達真如理 |
應當識本源 |
捐=指〔敦〕 |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波羅稱彼岸 於中十種名 |
高卑緣妄識 |
次第為迷情 |
十=千〔高〕 |
焰裏尋求水 空中覓響聲 |
真如何得失 |
今始號圓成 |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暴虐唯無道 時稱歌利王 頻經五百世 前後極時長 |
逢君出遊獵 承先忍辱力 |
仙人橫被傷 今乃證真常 |
虐=虎〔敦〕 世=代〔敦〕; |
先=仙〔五〕〔高〕〔敦〕 |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菩薩為利益一
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菩薩懷深智 何時不帶悲 |
投身憂虎餓 |
割肉濟鷹飢 |
濟=恐〔五〕〔宗〕〔敦〕 |
精勤三大劫 曾無一念疲 |
如能同此行 |
皆得作天師 |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眾生與蘊界 名別體非殊 了知心似幻 迷情見有餘
真言言不妄 實語語非虛 始終無變異 性相本來如 虛=空〔敦〕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證空便為實 對病應施藥 |
執我乃成虛 無病藥還祛 |
非空亦非有 須依二空理 |
誰有復誰無 穎脫入無餘 |
依=觀〔高〕 |
不拘寂靜地離法如行慧 |
縱橫觸處通清光一鏡中 |
若心依相住靈源常獨照 |
有作枉施工坦蕩總含容 |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何況書寫受
持讀誦,為人解說。】
眾生及壽者 蘊上假虛名 |
如龜毛不實 |
似兔角無形 |
立=假〔宗〕〔五〕〔敦〕 |
捨身由妄識 施命為迷情 |
詳論福比智 |
不及受持經 |
比=與〔五〕 |
【「須菩提!以要言之,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所作依他性 修成功德林 |
終無趣寂意 |
唯有濟群心 |
趣=趨〔宗〕 |
行悲悲廣大 用智智能深 |
利他兼自利 |
小聖詎能任 |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先身有報障 今日受持經 |
暫被人輕賤 |
轉重復還輕 |
若了依他起 能除遍計情 |
常依般若觀 |
何慮不圓成 |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
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如來說那由 若悟菩提道 |
那由幾劫中 道者盡通同 |
我人眾生壽 二體俱實際 |
壽者盡俱空 際度出凡籠 |
然燈未教化 |
呼為在佛前 |
得值河沙聖 |
供養不為難 |
末法難調製 |
開經暫展看 |
斯人無斷見 |
萬劫自安閑 |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了妄心明遣 經中稱末世 |
無為業漸離 狐疑且自迷 |
狂迷心境滅 性慧修真實 |
凡愚盡總祛 只此是菩提 |
果報分明在 |
善惡分兩枝 |
末法難調製 |
妄經失路迷 |
狐疑生斷見 |
修即是便宜 |
覺悟無前後 |
成佛不為遲 |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空生重請問 無心為自身 |
欲發菩提者 |
當了現前因 |
身=別〔敦〕 |
行悲疑似妄 用智最言真 |
度生權立我 |
證理即無人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人與法相待 二相本來如 |
法空人是妄 |
人空法亦祛 |
待=侍〔敦〕 |
人法兩俱實 受記可非虛 |
一切皆如幻 |
誰言得有無 |
授=受〔敦〕 |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
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天眼通非礙 肉眼礙非通 |
法眼唯觀俗 |
慧眼直緣空 |
礙=閡〔宗〕〔五〕 |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
圓明法界內 |
無處不鑑容 |
鑑=含〔宗〕〔五〕 |
【「須菩提!於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過去心不可得。現
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依他一念起 俱為妄所行 |
便分六十二 |
九百亂縱橫 |
過去滅無滅 當來生不生 |
常能作此觀 |
真妄坦然平 |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以福德無故,
如來說得福德多。」】
三千大千界 七寶滿其中 |
有人持布施 |
得福也如風 |
猶勝慳貪者 未得達真宗 |
終須四句偈 |
知覺證全空 |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
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八十隨形好 相分三十二 應物萬般形 理中非一異
人法兩俱遣 色心齊一棄 所以證菩提 實由諸相離 實=寔〔敦〕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
說,是名說法。」】
相寂名亦遣 智人圓成理 |
心融境亦亡 身同法性常 |
去來終莫見 證真還了俗 |
語默永無妨 不廢不津梁 |
不言有所說 |
所說妙難窮 |
有說皆為謗 |
至道處其中 |
多言無所舛 |
默耳得三空 |
知覺剎那頃 |
無生無有終 |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諸佛智明覺 妙性難量比 |
覺性本無涯 得理則無差 |
佛因有何得 執迷不悟者 |
所得為無耶 路錯幾河沙 |
水陸同真際 |
飛行體一如 |
法中無彼此 |
理上豈親疏 豈=絕〔高〕 |
自他分別遣 |
高下執情除 |
了斯平等性 |
咸共入無餘 |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施寶如沙數 唯成有漏因 |
不如無我觀 |
了妄乃名真 |
欲證無生忍 要假離貪瞋 |
人法知無我 |
逍遙出六塵 |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凡夫者,
如來說則非凡夫。」】
夜夜抱佛眠 纖毫不相離 |
朝朝還共起 如身影相似 |
起坐鎮相隨 欲識佛去處 |
語默同居止 只這語聲是 |
眾生修因果 |
果熟自然圓 |
法船自然度 |
何必要人牽 |
恰似捕魚者 |
得魚忘卻筌 |
若道如來度 |
從來度幾船 |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世尊而說偈言:「若以
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涅槃含四德 唯我契真常 |
齊名入自在 |
獨我最靈長 |
靈=虛〔敦〕 |
非色非聲相 心識豈能量 |
看時不可見 |
悟理即形彰 |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
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相相非有相 具足相無憑 |
法法生妙法 |
空空體不同 |
斷滅不斷滅 知覺悟深宗 |
若無人我念 |
方知是志公 |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布施有為相 三生卻被吞 |
七寶多行慧 |
那知捨六根 |
但離諸有欲 旋棄愛情恩 |
若得無貪相 |
應到法王門 |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何所來 修因幾劫功 |
斷除人我見 |
方用達真宗 |
如來-劫功=如來非動靜 |
言說未形容,用=得〔五〕 |
|||
見相不求相 身空法亦空 |
從來無所著 |
來去盡通通 |
從=住,通=皆,來去=去 |
住〔五〕 |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一合相者,則是
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界塵何一異 報應亦同然 |
非因亦非果 |
誰後復誰先 |
異=以〔敦〕 |
事中通一合 理則兩俱捐 |
欲達無生路 |
應當識本源 |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
相,是名法相。」】
非到真如理 棄我入無為 |
眾生及壽者 |
悟見總皆非 |
若悟菩提道 彼岸更求離 |
法相與非相 |
了應如是知 |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星翳燈幻 皆為喻無常 漏識修因果 誰言得久長危脆同泡露 如雲影電光 饒經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
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頌遍計) 妄計因成執一境雖無異 |
迷繩謂是蛇三人乃見差 |
心疑生闇鬼了茲名不實 |
眼病見空花長馭白牛車 |
|
(頌依他)依他非自立 |
必假眾緣成 |
日謝樹無影 |
燈來室乃明 |
謝=樹〔敦〕 |
名因共業變 |
萬像積微生 |
若悟真空色 |
翛然去有名 |
名=情〔敦〕 |
(頌圓成)相寂名亦遣 |
心融境亦亡 |
去來終莫見 |
語默永無方 |
|
智入圓成理 |
身同法性常 |
證真還了俗 |
不廢亦津梁 |
解深密經
卷二無自性相品第五(節錄)
「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意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諸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
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說言,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於此通達善修習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未能積
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其性質直,是質直類,雖無力能思擇廢立而不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秘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然於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信此經典是如來說,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難見難悟,不可尋思,非諸尋思所行境界,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於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為最甚深,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來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諸佛如來為彼種種勝解有情,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我等智見,猶如牛跡。」於此經典,雖能恭敬,為他宣說,書寫護持,披閱流布,慇重供養,受誦溫習,然猶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是故於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辭,不能通達。由此因緣,彼諸有情,亦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於彼相續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若諸有情,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性非質直,非質直類
,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復安住自見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於如是法,雖生信解,然於其義隨言執著,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決定不生不滅,決定本來寂靜,決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由得無見無相見故,撥一切相接是無相,誹撥,諸法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故,遍計所執相方可施設,若於依他起相及圓成實相為無相,彼亦誹撥遍計所執相,是故說比誹撥三相。雖於我法起於法想,而非義中起於義想,由我法起法想故,及非義中起義想故,於是法中持為是法,於非義中持為是義。彼雖於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長;然於非義起執著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廣大無量善法。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卷二舍利品第五(節錄)
爾時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尸迦。滿閻浮提舍利以為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以為一分。二分之中為取何分。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世尊。我於舍利非不恭敬。以舍利從般若波羅蜜生故。般若波羅蜜所熏故得供養。世尊。我於忉利天上善法堂中。我有坐處。忉利諸天子來供養我故。若我不在座上諸天子為我坐處。作禮恭敬遶已而去。作是念。釋提桓因於此處坐為忉利諸天說法。諸佛舍利亦如是。從般若波羅蜜生。薩婆若所依止故得供養。是故世尊。我於二分之中。取般若波羅蜜。世尊。置滿閻浮提舍利。若滿三千大千世界舍利以為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以為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佛舍利。因般若波羅蜜生故得供養。世尊。譬如負債人常畏債主。以得親近奉事王故。債主反更恭敬怖畏。何以故。依恃國王其力大故。世尊。舍利亦如是。依止般若波羅蜜故得供養。世尊。般若波羅蜜如王。舍利如親近王人。如來舍利依止一切智慧故得供養。世尊。諸佛一切智慧。亦從般若波羅蜜生是故我於二分之中取般若波羅蜜。世尊。譬如無價寶珠有如是功德。其所住處非人不能得其便。若男若女若大若小。為非人所持寶珠至其處非人則去。若有熱病珠能除滅。若有風病以珠著身上風患即除。若有冷病以珠著身上冷患亦除是珠住處夜時能為明。熱時能為涼。寒時能為溫。珠所住處蛇毒不入。若男若女若大若小。為毒虫所螫。以珠示之毒即除滅若諸目患以珠著目上目患即除。世尊。又是寶珠若著水中與水同色若以白繒裹著水中水色即白若以青黃紫赤種種色繒。裹著水中。水即各隨其色。水濁即為清。是珠成就如是功德。爾時阿難問釋提桓因。此是閻浮提寶為是天上寶。釋提桓因言。此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少而重。天上寶珠功德多而輕。人寶比天寶。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若是珠在篋中雖舉珠去。以珠功德故其篋則貴。世尊以般若波羅蜜薩婆若智功德故。如來滅後舍利得供養。以如來舍利。是薩婆若智所住處故。我於二分之中取般若波羅蜜。世尊。置是滿三千大千世界舍利。若滿如恒河沙等世界中舍利以為一分。般若波羅蜜經卷以為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佛如來薩婆若智。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薩婆若所熏故舍利得供養。復次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如實見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者。當行般若波羅蜜。當修般若波羅蜜。佛言。如是如是。憍尸迦。過去諸佛皆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亦因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卷十薩陀波崙品第二十七(節錄)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欲求般若波羅蜜。當如薩陀波崙菩薩今在雷音威王佛所行菩薩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薩陀波崙菩薩云何求般若波羅蜜。佛告須菩提。薩陀波崙菩薩本求般若波羅蜜時。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貪利養。於空林中聞空中聲言。善男子。汝從是東行當得聞般若波羅蜜。行時莫念疲倦。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如是諸事。莫念莫觀亦莫思惟。離諂曲心。莫自高身卑下他人。當離一切眾生之相。當離一切利養名譽。當離五蓋當離慳嫉。亦莫分別內法外法。行時莫得左右顧視。莫念前莫念後。莫念上莫念下。莫念四維。莫動色受想行識。何以故。若動色受想行識。則不行佛法。行於生死。如是之人。不能得般若波羅蜜。薩陀波崙報空中聲言。當如教行。何以故。我為一切眾生作光明故。集諸佛法。空中聲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應信解空無相無作法。應離諸相離於有見離眾生見人見我見。求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應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善知識者。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善男子。汝能如是。不久得聞般若波羅蜜。若從經卷聞。若從法師聞。善男子。汝所從聞般若波羅蜜。當於是人生大師想。當知報恩。應作是念。我所從聞般若波羅蜜。則是我善知識。我得聞般若波羅蜜。當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諸佛。不生無佛世界。得離諸難。思惟如是功德利故。於法師所生大師想。善男子。莫以世俗財利心故隨逐法師。當以愛重恭敬法故隨逐法師。
指月錄卷十五(節錄)【德山禪師】
鼎州德山宣鑒禪師。簡州周氏子。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常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惟我知焉。
後聞南方禪席頗盛。師氣不平。乃曰。出家兒。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細行。不得成佛。南方魔子。敢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當摟其窟穴。滅其種類。以報佛恩。遂擔青龍疏鈔出蜀。至澧陽。路上見一婆子賣餅。因息肩買餅點心。婆指擔曰。這個是甚麼文字。師曰。青龍疏鈔。婆曰。講何經。師曰。金剛經。婆曰。我有一問。你若答得。施與點心。若答不得。且別處去。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師無語。
遂往龍潭。至法堂曰。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引身曰。子親到龍潭。師無語。遂棲止焉。一夕侍立次。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曰。外面黑。潭點紙燭度與師。師擬接。潭復吹滅。師於此大悟。便禮拜。潭曰。子見個甚麼。師曰。從今向去。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來日。龍潭陞座謂眾曰。可中有個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將疏鈔堆法堂前。舉火炬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焚之。於是禮辭。
大智度論卷七十九(節錄)
【「金剛」義】 譬如大富長者命欲終時,以眾寶與兒,偏以如意寶珠慇懃囑累:「汝勿以此寶自無定色,質如虛空,微妙難識故,而不守護!若失餘寶為可,此寶不可失也!」大富長者是佛,以般若波羅蜜囑累阿難:「汝好受持守護,無令忘失!」除般若,雖有十二部經,盡皆忘失,其過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過太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如經中說:
「三世諸佛皆從般若得」;乃至「為聲聞人說法,其中皆是讚般若事。」問曰:說法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盡得阿羅漢,云何不如以般若一句教菩薩?答曰:是事先雖答,今當更略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雖皆得阿羅漢,自度其身,不中作佛;若說般若一句,聞者得作佛故。如人種眾果樹,不如一人種一如意樹,能隨人所願,如意皆得。復次,為聲聞說法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一句雖少,有大慈悲。聲聞法中皆自為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心,但欲疾離老、病、死;大乘法中欲了了知一切法。聲聞法功德有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功德,無有遺餘。如是等大、小乘差別。譬如金剛雖小,能勝一切寶,不得言少故不如多。三千大千世界中阿羅漢福德,比般若一句教菩薩,一日乃至須臾,其福甚多!此中佛自說因緣:「是人自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教人令得;自行六波羅蜜諸功德,亦為人說。菩薩集二處功德,不得佛道,無有是處。」
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節錄)
東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 門人法海錄
【「般若」義】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高僧傳卷第二(節錄)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校撰
【鳩摩羅什】
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夫未之許。遂更產一男名弗沙提婆。後因出城遊觀見塚間枯骨異處縱橫。於是深惟苦本定誓出家。若不落髮不咽飲食。至六日夜氣力綿乏疑不達旦。夫乃懼而許焉。以未剃髮故猶不嘗進。即敕人除髮。乃下飲食。次旦受戒仍樂禪法。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
什至即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於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言氣始交。外道輕其年幼言頗不遜。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
什以說法之暇。乃尋訪外道經書。善學圍陀含多論。多明文辭製作問答等事。又博覽四圍陀典及五明諸論。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達吉凶言若符契。為性率達不厲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然什自得於心未嘗介意。時有莎車王子參軍王子兄弟二人。委國請從而為沙門。兄字須利耶跋陀。弟字須利耶蘇摩。蘇摩才伎絕倫專以大乘為化。其兄及諸學者皆共師焉。什亦宗而奉之。親好彌至。蘇摩後為什說阿耨達經。什聞陰界諸入皆空無相。怪而問曰。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答曰。眼等諸法非真實有。什既執有眼根。彼據因成無實。於是研覈大小往復移時。什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歎曰。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鍮石為妙。因廣求義要受誦中百二論及十二門等……
至年二十受戒於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母辭往天竺。謂龜茲王白純曰。汝國尋衰吾其去矣。行至天竺進登三果。什母臨去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師歎曰。師不能達反啟其志。驗於今矣。於是禮什為師。言和上是我大乘師。我是和上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年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
臨發堅餞光於建章宮。謂光曰。夫帝王應天而治。以子愛蒼生為本。豈貪其地而伐之乎。正以懷道之人故也。朕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剋龜茲即馳驛送什……
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于廣庭。逍遙園蔥變為苣。以為美瑞。謂智人應入。至五月興遣隴西公碩德西伐呂隆。隆軍大破。至九月隆上表歸降。方得迎什入關。以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于長安。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晤言相對則淹留終
日。研微造盡則窮年忘勌。自大法東被始于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達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什既率多諳誦無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義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增[(丰*力)/石]僧遷法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興執舊經以相讎校。其新文異舊者義皆圓通。眾心悏伏莫不欣讚……
什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常歎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何所論。乃悽然而止。唯為姚興著實相論二卷。并注維摩。出言成章無所刪改。辭喻婉約莫非玄奧。什為人神情朗徹傲岸出群。應機領會鮮有倫匹者篤。性仁厚汎愛為心。虛己善誘終日無勌。姚主常謂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後世。何可使法種無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爾以來不住僧坊。別立廨舍供給豐盈。每至講說常先自說。譬喻如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也……
什未終日。少覺四大不愈。乃口出三番神呪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何言。自以闇昧謬充傳譯。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
大智度論(節錄)
【般若二種】 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住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是故囑累阿難無咎。問曰: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復囑累,有何等異?答曰: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品。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方便中雖有般若波羅蜜,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小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即欲滅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是時,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於菩薩功德未具足,不應取證,功德具足,乃可取證。」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地,入菩薩位;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眾生,是名「方便」。復次,有方便,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性、無所有,而能還起善法,行六波羅蜜,不隨空。若能生四種事:若疑、若邪見、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別,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為方便。(釋囑累品第九十)
【五種菩提】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釋無生品第二十六)
法相辭典【瑜伽地五種】
集論七卷第五頁云:依法勤修三摩地者,瑜伽地云何?當知有五種。一持,二任,三鏡,四明,五依。云何持?謂已積集菩提資糧,於煗等位,依諸聖諦所有多聞。云何任?謂緣此境如理作意。云何鏡?謂緣境有相三摩地。云何明?謂能取所取無所得智。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云何依?謂轉依。捨離諸麤重,得清淨轉依故。
六祖壇經護法品第九(節錄)
【智慧與煩惱】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
佛典菁華錄
修持篇 第一章 發心(節錄)
菩提心之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五.天六.五九右
菩提心之最
善男子!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眾生心無明闇室,能滅無量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積聚一切諸業煩惱*,種種障礙,發生一切大智光明。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天六.六一右
〔註〕
*業、煩惱──業 Karma 者,造作。煩惱 Klesn 者,迷惑之精神作用也。由煩惱而有身、口、意迷惑之業。
菩提心離五怖畏
爾時彌勒菩薩,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得無畏藥離五恐怖。何等為五?所謂火不能燒,毒不能中,刀不能傷,水不能漂,煙不能熏。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藥,離五怖畏。何等為五?不為一切三毒火燒,五欲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能熏害。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三十六.天六.五九左
〔註〕
*有流──有者存在,此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類。因在迷界,譬之曰流。度之即為涅槃之彼岸。
*覺觀──新譯為尋思。麤思為覺,細思為觀。
大智度論卷三十二
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節錄)【供養佛僧】
【經】「欲以一食,供養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欲以一衣、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供養諸佛及僧,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菩薩若以一食供養一佛及僧,尚是難事,何況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及僧?答曰: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也。若菩薩以一食大心,悉供養十方諸佛及僧,亦不以遠近為礙;是故諸佛皆見皆受。問曰:諸佛有一切智故,皆見皆受;僧無一切智,云何得見、云何得受?答曰:僧雖不見不知,而其供養,施者得福。譬如有人遣使供養彼人,彼人雖不得,而此人已獲施福。如慈三昧,於眾生雖無所施,而行者功德無量。復次,諸菩薩無量無盡功德成就,以一食供養十方諸佛及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譬如涌泉出而不竭。如文殊尸利以一缽歡喜丸供養八萬四千僧,皆悉充足,而亦不盡。復次,菩薩於此以一缽食供養十方諸佛,而十方佛前飲食之具,具足而出。譬如鬼神,得人一口之食,而千萬倍出。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得無量禪定門,及得無量智慧方便門,以是故,無所不能。以般若波羅蜜無礙故,是菩薩心所作亦無礙。是菩薩能供養十方千萬恒河沙等諸佛及僧,何況各如一恒河沙!衣服、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燈燭、幢幡、華蓋等亦如是。
*復次、嗢挓南曰: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道誦品第四一六 不壞淨相應*
證淨初安立、有變異為先,天路、喻明鏡,記別最居後。
「安立」: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 義所攝信、戒。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 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 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 ,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 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由於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 所依處故,畢竟不往一切惡趣所依處故,其用最勝,唯說信、戒為澄清性,非餘精進、念、定等 法非澄清性。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學所依止處;由說信、戒是清淨故,義顯三學皆得 清淨。由是因緣,唯說是二以為證淨,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不壞淨相應」,共二九經,與「相應部」(五五)「預流相應」相當。
*「瑜伽師地論」卷九八中。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節錄)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六祖壇經付囑品第十(節錄)
【離相、離空】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晦,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經集第四品:八頌經品(節錄)第四章 純潔八頌經
- “我看見純潔者、優秀者、健康者,由於所見,人得到淨化。”持有這種觀點,並認為至高無上。便無依靠知識,尋找純潔者。
- 如果所見能使人淨化,或者知識能使人擺脫痛苦,那麼有貪愛的人便可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化,因為執照他的這種觀點,只能得出這種結論。
- 不執著所見、所聞、德行、所想和善惡,拋棄一切所得,在這世上無所作為,這樣的婆羅門不認為能通過別的途徑達到淨化。
- 有些人拋棄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種;他們追隨欲望,不能超越執著,抓住這個,捨棄那個,就像猴子抓住這根樹枝,捨棄那根樹枝。
- 一個人遵奉戒行,執著名想,便會陷入種種事情,而充滿智慧,具有知識的智者理解萬物,不會陷入種種事情。
- 對萬事萬物,無論是所見,所聞,還是所想,都不懷敵意;在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目光遠大,公開遊蕩的人?
- 克服罪惡,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沒有任何執著,這樣的婆羅門不迷戀貪欲,不沾染貪欲,對今世和彼世都不執著。
第五章 至高八頌經
- 在這世上,一個執著觀點的人總把自己的觀點說成至高無上,而把別人的觀點說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擺脫爭論。
- 他在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於是他執著其中,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
- 智者說:這是一種束縛,由於這種束縛而把其他一切視為低劣。因此,比丘不執著所見、所聞、所想和德行戒行。
-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製造觀點,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為自己低於別人或高於別人。
- 拋棄所得,無所執著,甚至也不依賴知識;不追隨宗派團體,甚至不採納任何觀點。
- 不渴求兩極,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種種存在,在考察萬物後,毫無執著。
- 對於世上所見、所聞、所想毫無人為的名想;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婆羅門?
- 不製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不接受萬物,不依賴德行戒行,這樣的婆羅門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維摩經佛國品第一(節錄)
【心淨則佛土淨】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爾時舍利
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一釋三假品第七(節錄)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提: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五眾因緣和合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莖、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波羅聶提」。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波羅聶提」。復次,眾微塵法和合故,有麤法生;如微塵和合故有麤色,是名「法波羅聶提」,從法有法故。是麤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燒,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為「受波羅聶提」;取色取名,故名為「受」。多名字邊,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邊,更有屋名字生;如樹枝、樹葉名字邊,有樹名生,是為「名字波羅聶提」。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南傳羯臘摩經(節錄)
不要據信傳說,縱在多代多地受人尊重之傳言亦然;任何事情,不要因為說者人多而信;不要以為古聖之言都可聽信;不要相信自心的想像,以為神啟;不要只憑師之威信而信。經過親自探究之後,相信你親自試驗,認為合情合理,於人於己皆有裨益的事情。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讚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徧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做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大智度論釋一心具萬行品第七十六(節錄)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無所有,菩薩見何等利益故,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須菩提:「以一切法性無所有故,菩薩為眾生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諸有得、有著者,難可解脫。「須菩提!諸得相者,無有道、無有果、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無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無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性不壞故。「若無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壞法性。」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無所得法即是道即是果、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有菩薩初地,乃至十地?云何有無生忍法?云何有報得神通?云何有報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住是果報法中能成就眾生,能淨佛國土,及供養諸佛,衣服、飲食,香華瓔珞,房舍臥具、燈燭,種種資生所須之具,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斷是福德?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爾乃滅盡?」佛告須菩提:「以諸法無所得相故,得菩薩初地乃至十地,有報得五神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亦以善根因緣故,能利益眾生,乃至般涅槃後舍利及弟子得供養。」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法無所得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神通,有何差別?」佛告須菩提:「無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神通,無有差別。以眾生著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別說。「世尊!云何無所得法布施乃至神通無差別?」「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進而行精進,不得禪而行禪,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處而行四念處,乃至不得八聖道分而行八聖道分,不得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而行空、無相、無作三昧,不得眾生而成就眾生,不得佛國土而淨佛國土,不得諸佛法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行無所得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是無所得般若波羅蜜時,魔、若魔天不能破壞。」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布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所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遠離般若波羅蜜;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不遠離般若波羅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羅蜜,乃至八十隨形好?」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有布施,不遠離般若波羅蜜不二相,持戒時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進、入禪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隨形好亦不二相。」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隨形好不二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欲具足檀波羅蜜,檀波羅蜜中攝諸波羅蜜及四念處乃至八十隨形好。」
菩薩的階位 修行時間 五種菩提 五補特伽羅
凡夫位
十信位 發心菩提
三賢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 |
第一劫 |
伏心菩提 |
勝解行人 |
十聖位 (一)極喜地 (二)離垢地 (三)發光地 (四)焰慧地 (五)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 (七)遠行地 (八)不動地 (九)善慧地 (十)法雲地 |
第二劫 第三劫 |
明心菩提 出到菩提 |
清淨增上意樂行人有相行人 無相行人 無功用行人 |
佛地 |
究竟菩提 |
慧可覓心
光(神光慧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師(達摩)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傳燈錄)
達摩廓然
帝(梁武帝)問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
師(達摩)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
「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傳燈錄)
小品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七深功德品第十七(節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如如無增減。若菩薩常行,應如念,即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須菩提!不可說義,雖無增減,而不退諸念,不退諸波羅蜜。菩薩以是行,則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亦不退菩薩之行。作是念者,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前心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心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前心後心,各各不俱;後心前心,亦各不俱。世尊!若前心後心不俱者,菩薩諸善根,云何得增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然燈時,為初焰燒炷,為後焰燒?」「世尊!非初焰燒,亦不離初焰;非後焰燒,亦不離後焰。」「須菩提!於意云何?是炷燃不?」「世尊!是炷實燃。」「須菩提!菩薩亦如是。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得。」「世尊!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已滅,是心更生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若心生是滅相不?」「世尊!是滅相。」「須菩提!於意云何?是滅相,法當滅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亦如是住如如住?」
「不,世尊!亦如是住如如住。」「須菩提!若如是住如如住者,即是常耶?」
「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甚深不?」「世尊!是如甚深。」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如即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離如是心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汝見如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如是行者,是甚深行不?」「世尊!若人如是行者,是為無處所行。何以故?是人不行一切諸行。」
「須菩提!若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何處行?」「世尊!於第一義中行。」「須菩提!於意云何?若菩薩於第一義中行,是人相行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菩薩壞諸相不?」「不也,世尊!」「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云何為壞諸相?」「世尊!是菩薩不如是學,我行菩薩道於是身斷諸相。若斷是諸相,未具足佛道,當作聲聞。世尊!是菩薩大方便力,知是諸相過,而不取無相。」
仰山水平
溈一日指田問師。這丘田。那頭高。這頭低。師曰。卻是這頭高。那頭低。溈曰。你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師曰。不必立中間。亦莫住兩頭。溈曰。若如是著水看。水能平物。師曰。水亦無定。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溈便休。
(節錄自指月錄卷十三)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第十(節錄)
. 諸佛安慰示教我已,皆不復現。我從諸三昧覺已,作是念:「諸佛從何所來,
去至何所?」不知諸佛來去因緣故,即作是念:「曇無竭菩薩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善學方便,必能為我說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惟願大師,今當為我說諸佛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令我常得不離見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曇無竭品第二十八(節錄)
爾時曇無竭菩薩語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諸佛無所從來,去無所至。何以故?諸法如,不動故。諸法如,即是如來。善男子!無生無來無去,無生即是如來。實際無來無去,實際即是如來。空無來無去,空即是如來。斷無來無去,斷即是如來。離無來無去,離即是如來。滅無來無去,滅即是如來。虛空性無來無去,虛空性即是如來。善男子!離是諸法,無有如來。是諸法如,諸如來如,皆是一如,無二無別。善男子!是如唯一,無二無三,離諸數,無所有。善男子!譬如春末後月,日中熱時,見野馬動,愚夫逐之,謂當得水。善男子!於意云何?是水從何所來?為從東海來?南西北海來?」薩陀波崙白大師言:「焰中尚無有水,況有來處去處。但是愚人無有智故,於無水中而生水想,實無有水。」「善男子!若有人以如來身色音聲而生貪著,如是人等,分別諸佛有去來相,當知是等,愚癡無智,如無水中而生水想。何以故?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身見。諸佛如來皆是法身故。善男子!諸法實相,無來無去。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無來無去。當知諸佛無來無去,亦復如是。善男子!如人夢中,見有如來,若一若二,若十若二十,若五十,若百,若過百數。覺已,乃至不見有一如來。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如來,從何所來,去至何所?」薩陀波崙白大師言:「夢無定法,皆是虛妄。」「善男子!如來說一切法,虛妄如夢。若人不知諸法虛妄如夢,以色身名字、語言章句,而生貪著。如是人等,分別諸佛,而有來去,不知諸法相故。若人於佛分別來去,當知是人,凡夫無智,數受生死,往來六道,離般若波羅蜜,離於佛法。善男子!若能如實知佛所說,一切諸法,虛妄如夢,是人於法,則不分別,若來若去,若生若滅。若不分別,是人則以諸法實相而觀如來。若以法相知如來者,是人則不分別,如來若來若去。若能如是知諸法相,是人則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真佛弟子,不虛受人信施,是為世界福田。善男子!譬如海中種種珍寶,不從東方來,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眾生福業因緣,海生此寶,非無因而有。諸寶滅時,亦不至十方。以眾緣合則有,眾緣滅則無。善男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無有定法。不從十方來,亦不無因而有,以本行報生。眾緣合則有,眾緣滅則無。善男子!譬如箜篌音聲,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屬眾因緣。有絃有槽有棍,有人以手鼓之,眾緣合則有聲。是聲不從絃出、槽出、棍出、手出。眾緣合則有聲,而無所從來。眾緣散則滅,而無所至。善男子!諸如來身,亦復如是。屬眾因緣,無量福德之所成就。不從一因緣一福德而生,亦不無因無緣而有。以眾緣合則有,而無所從來。眾緣散則滅,而去無所至。善男子!應當如是觀諸如來來
去之相,亦應如是觀諸法相。善男子!汝若如是觀諸如來,及一切法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必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得了達般若波羅蜜方便。」說是如來無來無去法時,三千大千世界,地大震動;諸天宮殿亦皆震動;諸魔宮殿皆不復現。三千大千世界,草木華樹,悉皆傾向曇無竭菩薩;諸樹皆出非時妙華。
如是知 如是見 釋衍空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菩薩應如是實諦觀諸法緣起性,離諸分別及抉擇
──不著有我、不落無我,離於二邊。若觀諸法緣生,但只說是空、無我,已是著了一邊、是分別。同樣觀諸法緣生,但見諸法因緣聚會而生,見有相、有能、有所,又何常不是著了另一邊、也是分別。
今說「如是知、如是見」佛陀欲示菩薩應當諦觀一切法而不起分別及抉擇、當下契會緣起。若眼見色、耳聞聲、心安立諸法相,便早落二邊、有能有所、生是生非。
例如觀眼、境、識和合而有心相生。有能見的我,所見的境。此是一邊。既知心相是根境識和合而生、又可說是無自性、無我、空。此亦是一邊。實則根境識三者相待、相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如束三枝蘆葦,相傍相依便能樹立。是故心相「不虛」。亦如「明」因見「暗」而得安立。「是」也因「非」而得名。若離「暗」則「明」「暗」皆寂。離「非」,
「是」「非」也本無生。離識,境不現;離境,識不生;無根,境識不存,是故三者皆「不實」。若心相不虛,則見諸法相「生滅無常」;根境識不實則「不可得、不可失、如如不動」。若如是諦觀緣起則見諸法不實不虛、無常亦不失。如是知、如是見,但容見緣起,不許揀擇及分別,離於二邊。緣生相、空相、我相、無我相、常、無常、生、無生皆是「緣起」的片面,非究竟。
若菩薩安住緣起,則不起分別,心無所住,無有束縛,逍遙於六塵。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無異無別、如夢亦如幻。這樣菩薩便能知諸法無我而成就大悲;知菩提、涅槃如幻而廣修六度萬行。如是知、如是見則見緣起。見緣起則見法、見法則見佛。
一夕朦朧見秋官 勸以無生又話生奈何一句無情話 啞口無言頓失聲唯藉如來大悲願 春花鳥語成妙韻雨露雲霞示玄旨 得說金剛慈忍力眾願所成般若會 本是無生今無盡無生無盡是功德 不多不少歸四生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