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大學 – 釋衍空法師專訪

「這幾年佛教對香港的影響是大了,佛教的社會地位提高了。以前你學佛的話,其他人會說: 『有沒有弄錯甚麼?竟然學這些東西!』但現在不同,現在我能夠坐在這裡,接受你們的訪 問就是個很具象徵性的代表。變得有人研究佛教,大家覺得佛教是可以登堂入室,這件事是 十分重要的。」 -釋衍空法師

佛教是中國首個外來宗教,亦是影響力最深遠的宗教。在香港,它的歷史不比道 教短,而影響力同樣巨大。然而,香港社會對佛教的形象大概僅止於佛寺、天壇 大佛,及慈善事業,對於佛教的工作,佛學的內容及佛教在香港的鉅體情況,一 般大眾所知還是甚少。這次訪問了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教授、「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總監釋衍空法師,為我們講解佛教在香港的一 些情況,以讓公眾能對本地佛教有進一步認識。

出家緣起

衍空法師與佛教結緣是從《金剛經》開始。「首先我聽了《金剛經》,它的內容很 吸引,我一下子不能解釋給你聽為甚麼這樣吸引。現在回想起來,我認為人是有 一種內在的心,想明白東西。到底人心是甚麼?生命是否就是這樣呢?是否就只 是吃喝、睡覺、賺錢?應該要有更多的追求。」衍空法師告訴我們,自從學佛之 後,他的生命豐富了許多。

衍空法師認為佛教的道理合理可行,更經得起時空的考驗。「佛教的慈悲心很大。 大家也會犯錯,犯了錯不是有人將你拋下地獄,而是因為你的業力帶你落地獄, 但菩薩會在那裡救你。」而且佛教對眾生十分平等,「佛教永遠有機會讓你翻身, 只要你願意努力、有心就行了。我可以主宰自己。」

衍空法師又提到,最吸引他的是「空」的理論。「空」是種無私的心態,即不要 執着「我」。「世人經常很自私,甚麼也是以『我』為中心。佛陀正正相反,講求 『無我』、無私。難道不是非常厲害嗎?」

積極入世

釋衍空法師是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總務主任,亦於香港大學授課,也有參與很多演 講。問及為甚麼法師會與其他僧侶的表現如此不同,法師就回答:「因為我在學 習大乘佛法,它的重點在於菩薩行、感恩,多謝佛以及菩薩。」法師希望不只是 自己能解脫,更希望能幫助他人、關懷別人,對社會和世界作出貢獻。「菩薩最 初也是『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做這些事是因為我喜歡,我有這個心,於是 便這樣做。我喜歡出來社會做事、喜歡出來結緣,覺得很有意思。」

香港佛教現況

儘管佛教是傳統宗教,但衍空法師曾在過往的訪問提及現今出家人並不多,影響 力也不夠大。對此,法師表示,這幾年佛教對香港的影響有所提高,特別是九七 年回歸之後,以及有佛誕假期之後;而且自從有志蓮淨院、天壇大佛開始,忽然間有很多佛教的大建設出現;學佛的人多了,佛教的社會地位亦得以提高。「以 前你學佛的話,其他人會說:『竟然學這些東西!』但現今不同了。現在我能夠 坐在這裡接受你們的訪問,就十分具象徵性。」不過,衍空法師又補充,雖然學 佛的人多了,出家人卻很少,然而佛寺始終需要出家人住持,進行一些佛教的禮 儀。衍空法師感歎正是由於不夠出家人,所以才會有早前大埔定慧寺的風波。「因 為不夠出家人,所以一間寺空了,就可以隨便扮成僧侶走進去當住持。如果有多 些有質素的僧侶,又怎會輪到這些人去住呢?」

談到香港佛教的傳承情況,衍空法師十分慨歎。香港寺院最繁榮的時候是在七、 八十年代。五、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一批僧侶湧到香港,並建立了很多寺 院。然而這些年來,香港有很多僧侶離 開了香港,而且那個時候來香港的僧 侶大多已經年老,甚至已經去世。承 接覺光法師一輩的,正是衍空法師這 一代,「但我這批出家人的人數已經 很少,比如現在佛聯會中,上年紀的 僧侶比我們這批多,我在其中已經算 是年輕,但我其實已經六十多歲,比 我年輕的則更少了。」法師表示佛教 要有突破並不容易,他認為,佛教本 身是個精品宗教,其理論甚為深奧, 並沒有廣大的市場,信佛者需要有緣、 合意,要有一定程度的善根或者品味才能懂得欣賞佛教。

香港佛教組織和宗派

香港最著名的佛教組織是香港佛教聯合會(佛聯會)及佛教僧伽聯合會(僧伽會)。 據衍空法師所述,佛聯會和僧伽會於法律角度來看是兩個協會,但兩個協會內部 分人士是重疊的,不過只是以個人身份入會,而不是以單位入會。而兩會在定位 上有很大的不同:聯合會會員是四眾的,有男女出家、男女居士四種;僧伽會則 只有出家人。

香港佛教組織中,會員人數及所屬的單位以佛聯會最多,是最大的佛教團體。不 過,與天主教和伊斯蘭教不同,香港佛教沒有一個能管理所有佛寺的組織。衍空 法師稱,佛聯會與佛寺的關係並不密切:「例如我是寶林寺的和尚,我是以個人 身份成為佛聯會會員,但寶林寺並非佛聯會的會員。佛聯會最近才有單位的會員, 以前只有個人身分的會員。」

談到香港佛教的宗派,衍空法師說現今香港宗派的分別並不明顯,臨濟宗、曹洞 宗、華嚴宗及天台宗等之間,其實沒有分得十分清楚。「以漢傳佛教來說,分別 比較明顯的是禪宗和淨土宗,即念佛和參禪的分別。但現在也有兩者都進行的, 所以也不知道將他們歸在哪一類宗派。」法師再補充,除了中國的八宗以外,還 混合了藏傳佛教及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下有幾派;南傳佛教又有不同國家及師父, 宗派繁多。

在香港,佛教信眾以漢傳 佛教為主,衍空法師指出 雖然藏傳佛教的信眾的 數量頗多,但藏傳佛教始 終以藏民為主,它的根不 在香港,而是在西藏或者 印度。「他們(藏傳佛教) 在香港的寺廟只安排了 幾個出家人作為接眾(接 濟大眾),吸納捐款,將 捐款帶回印度或西藏。他 們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印 度或西藏的出家人和寺 廟,而非香港。」

香港佛教與政府及其他

宗教的關係 衍空法師稱,回歸前,以 基督教為國教的英政府 並不重視佛教;回歸後, 香港佛教雖不如內地佛 教般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但本地佛教與中國、香港政府一直保持良好關係。問及 本地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相處情況,衍空法師表示香港的宗教是全世界最和諧的, 雖然宗教之間難免會有競爭,但不會有宗教衝突的情況。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個平和的宗教,但與其他宗教一樣,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 會有極端主義的出現,緬甸的阿欣威拉杜便是一例。那麼佛教內部會不會有系統 地防範極端主義,教導信徒如何分辨異端或極端呢?法師回應這是視乎個別師父 的傳授,沒有統一的系統。而且,要管理附佛外道(附於在佛教的外道)十分困難,在內地,開設寺廟也要向宗教部登記;但在香港,只要佔領一層樓或一間廟 就可以傳教。「佛教的情況,看看台灣便能知道。台灣的宗教自由度比香港還要 高,因此有很多附佛外道,有些在香港生存不到附佛外道在台灣卻能夠生存。他 們所謂的正統佛教只是列出了名稱,並指出哪些是附佛外道,然而卻無法管理。」

佛教在香港的價值

隨時代變遷,香港佛教與社會之間一直互相發揮着一定的作用和影響。衍空法師 就指出「社會影響佛教就很明顯,我們整個的弘法模式,弘法時應重點加入什麼 元素就受到社會影響。譬如我們經常會將佛法和科學結合,以科學、數據驗證佛 法和弘揚佛法。」另一方面,法師提到佛教的禪修對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力。「禪 修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尤其大,英國甚至說要建立一個“mindful nations”(禪修的 國家),英國國會亦進行過“mindfulness day”(禪修日)。」

在訪問的最後,衍空法師以「喚醒世人,莫再沉迷,慈悲關愛,和諧共處」總括 佛教於香港的角色。法師解釋:「因為世人太沉迷,沉迷到對錯不分、太執著; 也沒有了慈悲,各不相讓,你死我活。沒有和諧,社會很難凝聚,故此人應該要 互相體諒。」

小結

同為傳統宗教,香港佛教與道 教一樣,也面臨着青黃不接的 問題,望在釋衍空法師等有心 人積極弘揚佛法下,香港佛教 的傳教事業能早日取得突破, 使佛教的核心價值得以傳承, 繼續在社會傳揚佛教無私、慈 悲關愛的思想,發揮正能量, 令香港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 好。